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28859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一居士.doc(教师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组第4号导学案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刘芳 审核:罗孝平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语句、文言句式);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课本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2.通过后面的问题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一、 早读自读熟读全文,查阅工具书,落实字音;(落实优化方案中的文言基础部分)二、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落实下列的文言知识;给加框的字注释

2、,明确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

3、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翻译下列句子:1.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翻译: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2.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翻译: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三、 课堂学习:

4、1.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集。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状物写景及客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自“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祈(9981063)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

5、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纠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纡徐流畅;叙事简括确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走了示范作用。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文忠公集,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欧阳修全集。(2)写作背景:欧阳修

6、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之于至性真情。

7、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以后事证今言,再读这篇六一居士传,谁能不为这位老人的晚年遭际愀然动容?这便是文中真挚之情具有感发力量的明证。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答疑解惑,落实知识点。3.小组品读赏析:(1)“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8、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2)“乐”之如何? 【明确】:(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形象的比喻) (3)“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

9、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四.课堂作业:熟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疏通第三段的内容,积累文言现象;2.联系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一段话),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一、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第三段的文意,落实下列的文言知识;给加框的字注释,明确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

10、,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翻译下列句子:1.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翻译: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我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2.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翻译: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

11、第二理由。3.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翻译: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二课堂学习 1、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 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1)“老而休”,是必然规律。(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2)“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3)“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2、结合第二段,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

12、,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3.小结本文 总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1、本文表达了一种辞官归隐的愉悦之情,文末的“三宜”便是本文的主旨。以“六一”命题,写“六一”之乐,是一种向往,只有在辞官之后方能变为现实。2、传记形式别具一格。传记形式别具一格。它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

13、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3、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个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务,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三.探究拓展 (一)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1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课后资料信息:翻译方框内的词和画线的句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苏子曰:居士可谓有道者也。或曰:居士非有道者也。有道者无所挟而安,居士之于五物捐世俗之所争,而舍其所弃者也,乌得为有道乎?苏子曰:不然。挟五物而后安者惑也,释五物而后安者又惑也,且物未始能累人也,轩裳圭组,且不能为累,而况此五物乎?物之所以能累人者,以吾有之也。吾与物俱不得已而受形于天地之间,其孰能有之?而或者以为已有得之则喜,丧之则悲

15、。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故曰:居士可谓有道者也。虽然,自一观五,居士犹可见也。与五为六,居士不可见也。居士殆将隐矣!【翻译】:苏轼说:居士可以说是有道之人。 有的人说:居士不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是没有借助外物也能安宁的人,居士对于五物,舍弃世人争取的,并且舍弃世人所舍弃的,怎么能够是有道之人呢?苏轼说:不是这样。 借助五物后才能安宁的人糊涂啊, 放弃五物后也能安宁的人又是糊涂啊。 况且物品不是使人疲累的东西, 当官的种种麻烦都不会让人疲累 ,更何况这五物呢?物品之所以让人感觉疲累, 是因为自己想得到。 自己与物品都是不自主受形这世间的东西 ,难道谁能拥有它们吗?有人觉得自己能拥有得到了就高兴, 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