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286174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课题范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一、课题的提出现在的社会是经济、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培养新一代知识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未来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教育现在正逐步突破了人类数千年来承承相因、代代相传的模式,把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作为目标。所以我们须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

2、成为优秀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纲要已经把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更肯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审美素质的培养。从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多年的教科研工作实践,让我积累了一定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经验。我将力图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为切入点,研究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课题的界定审美在教育大辞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是

3、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的进行有赖于感知、表象、理解、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追求美并创造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周正逵在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审美情趣指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和谐,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审美情趣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提问,即提出问题。教师预设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将会遇到的一些难

4、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提出,让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好奇、兴趣和探究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检查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类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语文课中,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各类文章的精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课文、领略文章的奥秘,燃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教

5、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课堂提问,此处,我研究的主要是前一部分。本课题旨在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利用这些问题激起学生的感知、表象、理解、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共同参与学习,从而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不但培养其语文能力,而且力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三、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课堂提问的引导下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2、通过研究,以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为示范,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美。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

6、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4、通过研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开发学生智慧,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想象力。四、理论依据1、中国传统“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他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

7、新思想诞生。此方法的依据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3、心理学依据原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矛盾。”思维起始于问题。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思维通常由问题而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

8、目的的,但又恰恰是从它所固有的本性中产生的。思维正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并由此产生了作为间接认识的思维起始于问题的效应。学生的好奇心强,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的思维更是由问题产生的。4、课堂教学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最经常、最普遍教学手段,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既可用于传授新知,又可用于复习巩固,它可以贯穿一堂课的始终。五、研究内容1、探索优化教师课堂提问的语言及形式,让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2、探索通过教师课堂提问让学生发现美、想象美、评价美的策略。六、研究过程2006年34月:总结、分

9、析、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初步定下课题后,请教有关指导老师修改,最终确定研究课题并申报。2006年56月:第一轮实验期,调查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查找资料,分析总结。2006年72007年2月:第二轮实验期,继续按计划进行实验,整理资料编撰论文。2007年34月:结题阶段,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鉴定工作。七、研究方法1、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2、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3、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4、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

10、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2、撰写论文、教育经验总结。3、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九、课题创新要点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切入点新颖。审美情趣,这一概念内涵较为丰富,而语文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部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字;课堂中,教师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更是担负着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的重要责任。此课题正是从教师入手进行研究。课堂提问是协调师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的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培养学

11、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既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探索,又是一种大胆的尝试。2、将实践新课程改革的举动落到实处。此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时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自读自悟”教学法十分流行,似乎不再需要课堂提问。其实不然,“自读自悟”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悟出个人的独特体验,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读自悟”,首先是读,“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如何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的效果,找准读出文意的切入点是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呢?简单而重要的课堂提问就成了为学生指引方向的明灯。很多老师也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这让很多教师都更加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而忽略了课前“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提问。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新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师生双边活动,力图将以往的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控制”,转为一种“对话关系”。在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教育情景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体在教学中相遇,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尊重和信任对方,师生、生生之间有的只是问辩、质疑、宽容和接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