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28601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策略初探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 王臻廉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并不陌生。教育部早在(教基20016号)文件中就已经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今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不陌生”并不等于“熟悉”。正是这样一个当前很“时髦”的话题,我们在认识、接纳、实施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惑。眼下我们正处在以持续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学校教育于是被要求从过去更多地强调

2、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到更注重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上来。“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正是体现了这一时代的需要。那么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怎样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面对课程改革的机遇和挑战,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作为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是一种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别的学习与教学方法,它有别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研究,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及个

3、人经验和体验发挥的一种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分析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同时,要使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要求。那么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则不失为达成课标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

4、考、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呢?一、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学生这么说:“我很喜欢历史,但却不喜欢上历史课。”也许这只是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但是却道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弊端。反思我们的教学,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缘故,中学历史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现实,极大地忽视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我们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但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兴趣,因而也就难以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构建以兴趣为导向

5、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历史必修一为例,大多数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此时教师可以不马上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学生产生探究兴趣的情况下,通过分工合作、思考分析,最后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2、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为什么得以缓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

6、知识面,更多地接触到有关中美外交的一些史实,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学会分工与合作,进而得出认识。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家及其外交艺术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材中,充满着许许多多生动鲜活的、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善于引导,积极创设情境,就能构建起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动机与兴趣。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喜欢历史的同时,也会喜欢上历史课。二、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打上纯粹的“知识传递”的烙印,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绝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习

7、上越俎代庖,作为陪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这一切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就只能是痴人说梦。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经历长期的“满堂灌”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薄弱,要改变这一状况,就亟需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

8、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还是以必修一为例,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后,不妨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为什么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之后形成的是封建专制?而城邦林立征战不已的古希腊却形成了以

9、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的区别?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是如此地听话和乖巧,以至于长期丧失了发现问题的“慧眼”,上课时习惯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现成答案的提供,欠缺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有必要,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三、开放课堂学习模式教师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时难以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尽管新课程实施以来,进行了些许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却有片面追求形式的所谓花哨的互动。忽左忽右,都将不利于新课程的稳步实施

10、,都将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看一看教师备课本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以“培养学生”“让学生”等作为教学目标。那么,由谁来培养呢?答案只能是教师。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就轻易地被忽略了。这实际上还是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忽略了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更新课堂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就应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的满堂灌只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

11、善。所以一堂好课,不仅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国外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当前大背景还不能忽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尝试,试着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上探究课时,可以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展现一下。如以历史必修一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研讨会为例,在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进行准备、开展活动,在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就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

12、探究。如:你所知道的大国的崛起、欧洲的一体化等等。然后可以在学生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展示一下活动的成果。这些课堂展示,一则可以检验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成果,二则可以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锻炼,学生被动学习历史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变,学习能力也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被倡导的新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信念,敢于尝试和实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发挥“组织者”、“促进者”、“引领者”的作用,而不是包办代替,我们就能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者”将会更多地品尝学习的快乐,教育也将因此而充满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