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清哲学全集.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274021 上传时间:2024-04-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可清哲学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黄可清哲学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黄可清哲学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黄可清哲学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黄可清哲学全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可清哲学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可清哲学全集.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可清哲学全集- 原创:黄可清哲学全集目录:第一章 思维设定了逻辑第二章 观念世界里发生了什么-认知心理的整体结构第三章 逻辑设定了语言和数学 第四章 宇宙是不可分割的唯一 第五章 哲学的选择 第六章 人性的本质 第七章 美是什么 第八章 人类的选择 附录一黄可清哲学陷入的困境附录二黄可清箴言录附录三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优美和崇高(存目)第一章 思维设定了逻辑1 思维是认识的主体,是认识者。1.1 认识者“思维”去思维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则(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充足理由律为规则的思维,是有逻辑的思维,通常直接称为逻辑。 另一种是不以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则及充足理由

2、律为规则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在雅利安人到达古代南亚地区之前就已经在高加索山中形成,但在以后的人类世界中,这种思维方式主要存在于南亚地区。释加牟尼不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创立者,但是这种思维的倡导者、持有者。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思维与逻辑,把逻辑当作思维本身。为了区别,可以称之为“无逻辑思维”。1.2 逻辑不是思维的规律,是思维设定的规律!“无逻辑思维”才是思维本身,逻辑是思维为了认识对象世界而设定的。2 辩证法不是跟形式逻辑相对立的逻辑,辩证法是形式逻辑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2.1 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则是逻辑最基本的规则,如果不以三大基本规则为规则的就不是逻辑。辩证法的高明之处是抓住了观念中时间和

3、空间的可无限分割性,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可以分割的只有观念,只有观念中的时间和空间。(参看第四章)辩证法的高明之处是抓住了观念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可无限分割性。观念中时间空间是分割不完的:你可以想象无限小的时间,但你不能想象没有时间;你能想象无限小的空间,但你不能想象没有空间。因此人类的观念是不是可无限分割呢?有没有不可再分割的观念呢?在人类对物质性存在之物的认识中,“原子”曾是不可分割的观念,一些人认为“原子”是宇宙的终极本质。后来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可再分成很多种基本粒子,而实验证明基本粒子还有内部结构。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人类永远不会找到宇宙的终极结构,永远不会有终极本

4、质的认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在不断深入。人类只可能确定某一个时期内的终极认识,只能确定在某一时期人类知道的不可再分割的观念。现在,虽然人类知道粒子也是有内部结构的,但人类并没有发现它的组成部份、组成方式,粒子是目前人类认识中不可再分割的观念。于是根据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粒子就是粒子。请问辩证法又怎么辩证:粒子既是粒子,又不是粒子呢?而辩证法可能会说:粒子分为很多种,各种不同的粒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中子,可以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所以此一时,彼一时,中子既是中子又不是中子。在这里,辩证法抓住了观念中时间的可无限分割性,而事实上是抓住了时间的不可分割性。但既然研究的是观念,那么观念的时间是

5、可以分段的,那么在一个时段内,中子就是中子,质子就是质子。在某一时空内,在人类经验认识水准可划分的最小时空单位内,试问辩证法怎么辩证?辩证法对它是毫无能力的。辩证法能起的作用,只是将人类的诸多观念分解成不可再分割的观念。所以辩证法应该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不要妄自菲薄的将自己提高到与形式逻辑相等的位置,并企图与形式逻辑对立起来。辩证法只是形式逻辑的工具,作为这种工具,我从来不否认辩证法也是逻辑的一部分。2.2 在经验范围内,人可以拥有不可分割的观念,但这个不可分割的观念只是暂时的,只是在眼前的认识水平和经验范围内的。正因为这样,逻辑永远只是抓住了某种偶然性,这一点对于稍有哲学素养的人都不必再细说

6、。逻辑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所以联系世界来说会更清楚。辩证法先说到这里,第四章我还会说到。2.3 逻辑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和演绎,由于归纳推理的普遍性必然性得不到有效辩护,所以现代归纳法研究就变成了概率统计,概率统计配称为哲学吗?不!它充其量是一门数学。由于归纳推理沦落为一门数学,现代逻辑主要就是研究演绎推理了。由于自然语言的缺陷,逻辑高度数学化,现代逻辑主要用数学符号和形式语言来表达,形式语言就是语言的数学化。2.4 哲学想通过逻辑来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只能彻底失败,因为逻辑本身就不俱备普遍性必然性,哲学的悲剧正是逻辑造成的。3 无逻辑思维的方式是:认识者“思维”放弃逻辑的思维方式!3.1 整个印度及

7、南亚大陆的思想体系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无逻辑思维。3.2 无逻辑思维的方式主要盛行于古代南亚地区,它没有任何类似逻辑的规定性!它认为:是也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不是也不是。换而言之就是A可以是A也可以不是A。在释迦牟尼以前,这种思维方式就成为南亚次大陆广大人们的思维方式。3.3 被称为印度正统哲学的通常可分为六派(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瑜珈派、弥漫差派、吠檀多派),这六派哲学是对吠陀文献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些观点是互相矛盾的。印度人与中国人有个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后来者不可能超过古代那些树立标准的贤人,而只能对他们进行解释。这种观点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德?恰托巴底亚耶认为:印度

8、执着于古代的后果是哲学与宗教没有完全分离。印度人又和中国人一样,采取了六经注我的形式。各派思想的出法点是相同的,但前进的方向不同,于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正是印度思想的特点。所以从这些思想来看,各派思想的观点都可以是错误的,但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所以对于所有印度哲学思想来说,这个出发点是不会错的。那么印度思想最一般的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无逻辑思维”,这是任何印度思想都遵循的共同观点。如果违背了这一思维方法,它就背叛了印度的正统思想,对于古印度思想来说,一切都可能错误,但“无逻辑思维”是不会错的。3.4 佛陀释迦牟尼本是一个孔夫子一样的学者,带着一群追随者宣传自己的思想。殊不幸佛灭后,佛陀的

9、学说发展成了一种宗教,以至于今天我们很难分辨关于佛的故事,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释迦牟尼是无逻辑思维的拥护者,但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现实,只是他的现实主义不借助于逻辑。释迦牟尼哲学的出发点就是思考生老病死等人生的苦难开始的,他认为宇宙无常,否认永恒的灵魂实体,他不相信任何天神,祈祷或祭祀,不等待着上天的垂怜,他死前教导弟子说“以自己为灯”。他也不相信苦行,禁欲主义。“世界从何而来,到哪里去”他对这类不现实的问题一向保持沉默。他是不屑于回答还是在逃避呢?不过他的智慧是超群的,他很有自知之明,从不高诂自己的能力。他从未说过:“世界是我造的。”他自认为是人间的大觉大悟者,他善用无逻辑思维说:“世界既是存在的

10、也是不存在的。”无论是智慧还是个人品德,释迦牟尼都是让人崇敬的。他的哲学是根植于古代印度思想,他在思维或者说心理以及认识论上没有什么新创,他主要创造了一套社会哲学。佛的学说包括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一切形无常,一切形是苦,一切法无我。一切形无常指人所感觉知觉到的一切,都可能依赖感知而存在,它们是不是能离开感觉知觉而存在着的事实,这不能确定-因为人不可能离开感觉知觉去认识它们,所以说“无常”!一切形是苦指的是:既然外物是否存在都不能确定,所以生老病死等人生的苦难只是一种现象,并不一定是事实。或许造成这些苦难的原因正是认识者本身,这些苦难都只是一种妄念。一切法无我指的是:“我”的存在也

11、是不一定是事实,“我”(思维)只有在思维对象时,才能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反观自身,确定“我”存在着!所以说“无我”。四谛是苦,集,灭,道。苦指的就是一切形,集就是这些苦组成的集合。苦集是虚妄的观念,所以要“灭”掉,这样就可以得“道”。“道”就是宇宙的终极本质-“梵我天”的同一。十二因缘讲的是-苦组成的这个集合的内部的联系方式,也就是一切形,现象世界的各种联系,因果关系。十二因缘是对苦集作进一步的演绎说明,以证明一切行为何是苦,为何要灭掉才能得道。由此可见,佛的学说是一个演绎的体系,这个演绎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三法印:一切形无常,一切形是苦,一切法无我。“一切形无常,一切形是苦”都是为了说明“一切法无我

12、”,由此可见佛最终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无我”。佛的本意是要灭掉由十二因缘组成的苦集,但不幸的是佛的继承者不是去教导人们怎样去灭苦得道,而是出于各种目的有意无意的去发展十二因缘。佛灭后,他的思想和印度正统派思想一样,发展成很多分枝,其中一些已远离佛的本意。尤其是大乘佛教,变成了一个最世俗的宗教。如中国的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把苦集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使很多人误以为苦集是佛要宣扬的东西。3.5 辩证法不是无逻辑思维。辩证法强调一分为二,分别对待事实;而无逻辑思维强调统一,消除分别。佛说“万物皆一般”,旨在消除分别之心。蛙氏奥义书一开始就说“埯(Om)字(aksara)即此一切;它的解释是:

13、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唯此埯(Om)字。此外,超越三世者,亦惟此埯(Om)字。”圣教论中,论主乔荼波陀也强调了他的绝对无差别不二论,无逻辑思维就是要消除分别。辩证法的目的是把观念消解成不可再分割的观念,为形式逻辑处理问题消除障碍。可以说辩证法与无逻辑思维不管在目的上和方法上都是对立的。4. 那么无逻辑思维有什么用途呢?4.1 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印度与希腊背道而驰:金岳霖说过,“中国没有发展出系统的近代科学,就是因为中国没有逻辑学”。中国人总是过于现实,这种过于现实造成了目光短浅。虽然中国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但由于没有思辩的理论基础,这种文明到近代就完全衰弱了。印度人也关注人与宇宙的问题,

14、或许雅利安人到达南亚次大陆之前就在高加索山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所以古希腊,古印度与中国的分别是明显的。中国人漠视人与宇宙的问题,只有易经和道德经中才说了几句难懂的话。而希腊人和印度人都关注人与宇宙的问题。不同的是:古希腊人,从前苏格拉底时代起就重视经验,依靠逻辑,因此他们对人与宇宙的关系更多的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有了蕴育出近代科学的可能性。而古印度人,把人与宇宙的关系理解为人与神的关系,他们漠视经验,放弃逻辑,追求无逻辑思维的形而上学的思辩。据此,我更愿意相信,同样漠视经验的柏拉图的确受到过古代印度思想的影响。假如古希腊甚至整个欧洲朝着柏拉图所指的方向走下去,真难想像现代世界是什么样

15、子。不过拍拉图一人改变不了历史,因为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们早就对人与自然有了深入的研究,加上热爱真理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西方哲学与科学终于发展到了今天。在此我不得不再次赞颂亚里士多德的伟大。4.2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逻辑是认识经验世界的唯一方法。如果按无逻辑思维去认识,那么一切都会丧失标准。正是在古希腊哲人的辩论中,亚理士多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总结了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则。逻辑是认识经验世界的唯一工具。现代世界,我们的生活,都得益于逻辑对经验世界的认识,如果离开逻辑,人类还能不能生存都是一个问题。4.3 但逻辑不能否认识超验世界。伟大人物也难免会犯错误,亚里士多德完全没有意识到,

16、归纳不能得出普遍必然的知识。他认为经验能上升为技术,他把技术与经验严格的区别开来,认为技术是普遍的知识。“我认为知识与理解属于技术,不属于经验,我们认为技术家较经验家更聪明(智慧由普遍认识产生,不从个别认识得来);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则不知。”而此后,人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谬论中沉醉了两千年,直到大卫.休谟发现了这个错误。以追求普遍必然知识为己任的西方哲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哲学几千年来的追求彻底失败了。哲学家们总是企图抓住世界的必然性、普遍性,却总是只抓住了偶然性相对性。而这一切都是逻辑的偶然性,相对性造成的。西方哲学的失败证明,通过逻辑不能达到普遍的必然的知识,逻辑更不能达到超经验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