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26835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件复件复件比较阅读.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阅读: 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

2、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1、读完诗

3、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2、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3、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4、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5、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

4、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

5、了解。)(一)课后巩固(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话:_(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5)、夜雨寄

6、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提示总结: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

7、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

8、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

9、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1、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2、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3、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2、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写法?3通

10、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吗?4你从最后两行诗又发现了这雨有什么特点?(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提示总结: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

11、,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2、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比较阅读: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

13、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

14、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武陵春 、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4.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时期的李清照。清代王士嫘l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这是词里的哪一句?3、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