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定风波》导学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26106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定风波》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定风波》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定风波》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定风波导学案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1. 了解苏轼的身世,知人论世,赏析、评价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2. 学习“双关”这种修辞手法。【重点难点】1. 知人论世,赏析、评价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2. 学习“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学习方法】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通过诵读、品味的方法来解读定风波。【知识链接】双 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例】猴子死后去见

2、阎王,请求来世做人。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 “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这样的犀利质问)。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2谐音双关【例】 石中立是宋朝的一个员外郎,他跟几个

3、朋友到御花园里去看狮子。其中一人慨叹说:“这只狮子,朝廷每天喂它肉吃,我们这些做官的,还不如狮子哩!”石中立说:“当然,我们的官衔是员外郎(谐音“园外狼”),怎么能跟御花园内的狮子比呢?”“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是指“员外郎”,又是指“园外狼”,并且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 【例】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的“晴”,表面上是雨晴的“晴”,内含感情的“情”。【例】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刚和方蓓蓓结婚的主题是:“刚”好一“蓓”子(刚好一辈子)。【例】 湖南卫视主持人何炅调侃谢娜(湖南卫视主持人)和张杰(2007

4、年“快乐男声”全国比赛第四名):“娜”就“杰”婚吧(那就结婚吧)。这种利用词语的谐音关系(音同或音近)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学习内容】一、整体感知1诵读体验。 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基础上仔细体会,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词?(提示:用叙述的语气读好词中的“小序”;本词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旷达的,朗读时应读出短促、轻快的语调,特别要注意读好词中的二字句) 小组比读(准确、流畅、有感情),评选小组诵读明星。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2. 内容感知。 依据“序”的相关内容填写。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根据词的内容,说说作者“雨中徐行”是怎样的一种境况。(用叙述的语言写出过程) 二、局部探

5、究3. 作者在词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平生”所经的“风雨”有哪些含义?“一蓑”所指的又是什么? 4词中开篇写到“穿林打叶声”,中间写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结尾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词句呢? 5词中写“归去”, 作者归向何方了呢? 6. 你欣赏这个“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评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 7你从词中捕捉到“双关”的踪影了吗?请谈谈你的认知和见解。 三、当堂检测默写定风波。 【我的反思】 【佳作荐读】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一切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

7、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令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