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题方能擦出火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问题方能擦出火花.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住“问题方能擦出火花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练习时遇到两个有争议的题目,详录如下:1.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常使用倒装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2.词的下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对于第一题,按照正常的表达习惯,此句应表述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学生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此处的省略,尤其是省略关键的主语、谓语会不会影响意思的
2、表达?其二、两处倒装是否必要?对表达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二题主要考查的是词的结构,学生们提出,相较于“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有过渡的效果和作用。类似的例子作品中还有一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回顾这两道习题,我对诗歌教学的内容选择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诗词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课堂教学的容量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希望对作品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解读,这是对课堂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学双方双向选择的过程,教师需要选择最能体现作品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学生则选择最感兴趣、最有意思的内容来接受和学习。这两者之间有
3、交集,自然也有分歧。交集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分歧则考验着教师的处理教学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传统的诗歌教学无外乎由外到内,从题到文,从文到人,具体而言,以诵读感知文本,串讲字词以明其旨;从词的文学形式,到介绍毛泽东其人其事,最终将文与人,情与事实现无缝对接,让结论自然,让情感自然,完成课堂。粗略看来,教学环节齐备,教学思路清晰,一节课的内容丰富而充实。然而,我们总会发现,无论你讲得多么精彩,设计得多么完美,语文课堂上神游物外者有之,昏昏欲睡者有之,在他们看来,我们想说的他们不感兴趣。换个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练习中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鉴赏词作,在与老师的交流和
4、争吵中学生明确了两点内容,一是了解了词的创作形式,明白了词的音韵和节奏之美;一是了解了词人意象选择的匠心,培养了阅读诗词作品应当具备的和想象能力。学生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问题,收获新知。那该是什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呢?一、找到学生的“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是课堂活力的原动力,找到学生的“問题”就找到了走近学生的方法,就找到了引领课堂的钥匙。1.预设的问题2.生成的问题“问题”更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碰擦出来的火花。对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过渡句的讨论就是这样的火花,这样的讨论生成于课堂之上,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诗词作品结构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
5、思想与主题的认识,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是课堂衍生价值的体现。二、教师处理“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面对学生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其一、筛选,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需要进行选择,以组织课堂教学;其二、分类,把同一类型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集中,凸显出不同教学内容的特色,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围绕词的教学,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比如说诗歌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意象选择,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情景关系、诗歌的结构艺术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集中在一节课解决,也不可能集中在一首词中体现,学生提出的问题
6、肯定也是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的处理了。这里就是筛选和分类的问题,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能够凸显词作特点的问题,带进课堂,师生研讨、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反思存在的“问题”从教伊始,对于一个年青教师而言,上好每一节课是我的终极追求,严格按照教参认真准备,尽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内容讲完整,讲清楚。而当我第四次翻开这册课本,翻开这篇沁园春长沙时,我想的却是如何用好这篇文章上好我的语文课,讲些什么内容呢?是讲诗词鉴赏,还是解读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是上成古体诗,还是当体现新诗的单元教学目标。为此,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但结果却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只对自己的“问题”感兴趣,只愿意参与自己“问题”的讨论,就连身为教师的我,也不得不顺从学生的要求,把学生的问题组织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我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