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有感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24772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金刚经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金刚经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金刚经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金刚经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金刚经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金刚经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金刚经有感读金刚经有感一:看破红尘是道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但读过一些经书。佛经读得最多。金刚经、坛经、心经等都不止一次地读过,包括一些介绍性的小册子。但读来读去,只能说知道一些佛学知识,至于佛经的精髓和要义,犹如雾里看花,不甚了了。前些日子,我在天涯在线书库中发现了一个题目金刚经说什么,作者是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这又引起了我读经的兴趣。于是,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认真地拜读了南先生的讲解。我们知道金刚经有三十二品性,南先生从头到尾,结合他自己的体会,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读后获益匪浅,自以为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很难说,因为真如本相不可说,一说就错。再者

2、,佛经所言之精要,是需要通过修行去证悟的,所以不修行者如我辈,所谓明白,仍然是纸面上的明白而已,甚至依然是误解。但毕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想,就不揣冒昧地说一说罢。第一点:关于基督教与佛教的异同。任何宗教都既相同又相异。相同的是都主张行善,即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具体义理和修行办法又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方,基督教认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人生来有罪,但人不能自救,只有皈依上帝才能被救赎,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而佛经认为人人是佛,只要能明心见性,凡人就立地成佛。所以,佛与众生平等;佛祖不度人,人只能自性自度.我曾问过一些信奉基督的人,他们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对上帝造

3、人深信不疑,对人只能被上帝救赎深信不疑,并且如有疑心,就不能被救了。则,二者到底孰真孰伪呢?我说不分明,大略永远也说不分明。信仰不同,还是相互尊重为好。但从凡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佛经讲的自性自度,有利于加强自我约束意识,诚如儒家提倡的慎独.就是说,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我约束,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变为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和行动。所以,现在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有些人是做了坏事企图让佛祖保佑,如假设明白了自性自度的义理,就不要心存梦想了。反过来说,上帝能救一切人,包括犯了罪而想改正的人的话,则许多不法分子有可能这样想:先腐败,再改悔,然后等上帝来救。当然,圣经一再强调,不要说作恶,即便是有不好的

4、念头,都是不应该的,都是罪过。但毕竟做恶之人还可以存有这样的梦想:做了坏事等上帝来救。这就不利于自律意识的形成。第二点,金刚经的要义我觉得是这样两个字:放下。然而,悟道成佛,恰恰难就难在放下二字。放下,就是要行布施,不执著,始终保持一种清净之心。而只有真正放下了,才可能有清净心。放下就是舍弃,舍弃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放下、舍弃人之为人所拥有的一切:财与物要放下,生与死要放下,各种欲望要放下,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能有;而尤其难放下的是所谓法相,法即指思想和观念。而人的脑子里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啊,这个想法下去了,那个想法又来了,甚至睡觉都在做梦,其喜怒哀乐和真的一样,所以无

5、论白天和黑夜,人的脑子总是杂念丛生的,越说不想,想得越多。反过来说,有些学佛的人追求所谓的空,而有空的观念也是执着,也得放下。由此看来,要想如此彻底地放下,不要说生活在尘世的人了,就是出家人,恐怕一边念佛还一边瞎想呢。悟道之难,真可谓难于上青天啊!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人虽不能悟道成佛,但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主宰一切的物化时代,经常读一读金刚经,起码可以帮忙世人懂得善恶相报的因果关系,这对于遏制人们过分膨胀的贪欲,从而保持一份平常心,争取做好人而不做坏人,还是大有裨益的。第三点,色空观念与因果报应。金刚经处处都波及到色与空的关系,但心经讲得更为直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6、、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是色呢?色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相,即一切现象,既包括有形有象的可感、可视、可听之象,也包括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法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我觉得真正理解色与空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抽象,它需要证悟又难以证悟。色不异空相对来说还比拟好理解,因为一切现象包括心象,都是因地、火、风、水四大机缘的合和而产生,并且有生就有灭,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空,不是没有,而是指它的变化不定。则,色与因果报应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说简单点,一切色相,都是一定的因果关系的产物。有因必有果,这个果,就表现为相。则又为什么说空就是色呢?这就比拟难理解了。因为,所谓妙有真空的

7、境界,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我们凡人是体会不到的。我只能从字面上作这样的理解:佛祖说的空,是不是类似老子所说的道呢?它无形无相,假设有假设无,恍惚不定,它本身是空的;只因机缘到而生相,此时是空中有相,相去那么复又为空。比方一张桌子放在这里,原来的空就变成了有,搬走了桌子,又复为空.是故,空中有相,相在空中,彼此一体,难以分割,故而空即是色.既然空色不二,则佛理从基本上说就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佛法是世间法,它并不要求修行之人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所谓看破红尘,也不是悲观厌世,而是说看到万事万物的变化性和短暂,所以要去掉执著心,所谓物起那么应,过去不留;你过来,我过去.一切的权力、金钱、美貌、地

8、位、名望都是过眼烟云,想留也留不住,王公贵族,帝王将相,哪个不想长生不老?炼丹,求仙,结果呢,许多人都是短命而亡。滚滚红尘,如此而已!所以,对于凡夫俗子来说,看破红尘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看破了红尘,就要力争破除贪、嗔、痴;看破了红尘有利于在闹中求静,保持一颗平常心;看破了红尘,有权的,不要谋私利,要权为民所用;有钱的,要多行布施;一般草民,那么要力所能及地帮忙别人。总之,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要相信因果报应是真理而不是封建迷信。至于有没有前世和来世的因果报应,凡俗之人,又何以能够知道?但我也相信,真正的有道之人,是不讲妄语的。第四点,佛理与文学。我是一个文学圈内的人,读了一些经书,自然要想到二者

9、的关系。金刚经要求将法相也要放下。佛理中讲的法,指的就是人的意识,自然也包括情感。而文学所要表现的,恰恰又是人的情感世界。而放弃了情感,就等于放弃了文学。这不是很矛盾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这次读金刚经说什么,是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他劝学佛的青年人:要先学做人,再说学佛;人都做不好,还学什么佛大意。则,学做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好人。而好的文学,确有提升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和意义。换言之,文学能够帮忙人们如何学做人。文学和佛理虽然没有可比性,却有内在的一致性。佛理的基本精神是慈悲,是无私的大爱。而一切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有一种博大的爱心,具有高

10、尚的人格境界。当今,对于斯大林所说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项目师这句话,已经很少听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不成文的但又被普遍认可的看法,即认为作家也是普通人,所以让作家承当灵魂项目师的任务,是一种苛刻的要求。金刚经给我的启示是:作家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从事的职业是有关人的灵魂的工作,如果作家的精神、人格境界混淆于一般人甚至比普通人还不如,他写出的作品如何能帮忙人们学做人?比方当前为金钱、地位、名望而写作的人,比方那些理直气壮地进行下半身写作的人,比方那些为了卖点成心添加低级作料的作品,对于学做人来说,都是有害而无益的。人们对当今道德滑坡的现状深表忧虑,而上述一些风格低下的纵欲之作,恐怕是起到了推波助

11、澜的作用的。毫无疑问,我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了多元并存的时代。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流派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有一点是作家们必须要坚守的,那就是文学精神!文学精神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对作家来说,要具备较高的精神素质与人格境界;对作品来说,那么要能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对前者要肯定之讴歌之,对后者那么要无情地揭露之鞭挞之。作家,理应成为人类灵魂的项目师.最后,我要再次重申:上述所说,绝对不是解经我哪有这样的资格,只是个人的读经感想而已。即便是感想罢,恐怕也近似于痴人说梦,谬误多多,诸君看过之后一笑了之可矣!读金刚经有感二:高兴地生活金刚经这本书挺有意思,它写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学生须

12、菩提在课堂法会上的一段对话,全名叫金刚般假设波罗密经,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用金刚般的智慧断除烦恼,达到理想的此岸.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口,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先说烦恼,人生在世谁没有烦恼?大至国家、企业、团体,小到身边的男女老少,可以说烦恼如影随形、伴随终身。人们为什么会有烦恼?金刚经上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句话,有个我字作怪!文革中不是有句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吗!假设是我没有了,还斗个什么劲?所以,要想去掉烦恼,必须正确地认识烦恼的载体我.我是什么?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心脏、我的想法、我的,哪个东西是我?都不是,我是缘起有,自性空.其次是我

13、执.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设见诸相非相,那么见如来.人们总把自己看到、听到、认识到的东西,比方:我的电脑、我的房子、我的同学、我的事业、我的看法,等等,当成是真是不虚的,误区正在这里,这叫我执!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一切都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几十年、最多一百年,一切都与你无关。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是宇宙的全部,人们的贪、嗔、痴、慢、疑都是自寻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真正破除我和我执的樊笼,就会到达明心见性,即所谓开悟的状态。这时的人就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换句话说就是一切都看开了,看透了,一切都不住于心,就连这个心也没有,真正做到心无所住!心如明镜,何来烦恼?胸怀虚谷,

14、我和宇宙融为一体,谁又去烦恼呢?正确地对待人生,乐观地对待生活,每天都高兴,每天多为别人多想着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生高兴,下一生还高兴,大约这就就是佛祖的意思吧!读金刚经有感三:了解佛陀的智慧我们都知道,金刚经在我国流通非常普遍。首先,针对中国人好简的民族特性。金刚经言简意骇,其内容直指人心,深得广阔佛学者的喜爱。金刚经分序分、正通分和流通分三大局部。到今天,我们已经学完了发起序。大家都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说佛教大局部经典一开头都是说佛顶发无量光明,显现种种神通。然而金刚经却朴实无华,真实记载了释迦牟尼佛也和凡人一样,托钵乞食,洗足敷座,一样的食人间烟火。这就表明了修行是要靠自己脚踏实地

15、,不搞什么神通幻术之类的来迷惑众生。佛陀当时有二千五百人众的大僧团,佛陀凭借自身的成就、自身一呼百应的威望,完全可以指使弟子们去为他安顿衣食住行。然而佛陀并没有这样做。佛陀却和大家一样,亲自托钵乞食,亲自敷座而坐,过简朴实在的生活。这表明佛陀以身示众,教导我们佛法是在现实世间中通过自身努力修得来的,而不是离开内心而去向外在虚无缥渺的神灵求来的。也表明了佛陀以身作责,树立人人平等无有高下的典范。不像一些官员高高在上,吃老百姓的,喝老百姓的,却还在老百姓之上作威作福,一副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夸夸其谈却又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样的官员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样的社会也就很难发展。佛陀的品德智慧是圆满的。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学习佛教给我们的法。学法为的是用在实修道上,用在现实生活中。说好话、做好人、办实事。运用佛法、运用智慧为社会、为人民效劳,真切实际的利益群众。现在我们在提倡和谐社会,是的!在沿海地区的确得到了功效。可前几天我看到同学放寒假回乡,所拍摄到的山村里的照片时使我震惊万分!真不敢相信在如今兴旺的中国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