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23772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和习俗 【篇一】清明节扫墓常识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肯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头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进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

2、式也就有所区分。“烧包袱”是祭祀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四周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许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

3、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篇二】清明节扫墓献花常识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妙期盼,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现在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

4、味和素净的颜色备受群众青睐。在欧洲很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花。 一般来说,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拟适宜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思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实、坚韧的植物。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固然扫墓也不必拘泥于此,可依据逝者的年龄和生前喜好,选择花卉种类,选择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可以的。详细的就因人而异了。 假如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暖和的颜色更能表达后代绵绵的思念之情。需要留意的是,如无特别状况,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的艳丽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敬重死

5、者的印象。 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颜色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思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叉,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予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颜色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篇三】清明节的习俗 1、蹴鞠 蹴鞠盛于唐代,古代人踢球称为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唐人仲无颇气球赋中写道:“寒食

6、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闻,或略地丸走,乍临空以月圆。”唐代还盛行打马球,妇女则骑驴打球,还有一种打法,类似现代的曲棍球,叫做“步打”。 2、放风筝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耀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际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拔河 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不过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牵钩”、“拔桓”。它不仅可以熬炼身体,而且是一项竞技嬉戏。据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古用蔑缆,今民则以大麻桓,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两朋,两向起挽。当大桓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日拔河。”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日一样,只是今日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的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喧闹、更剧烈。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拔河的爱好者,他大力推广拔河运动。唐语林曾生动地记载了当时规模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番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千余人拔河,气概磅礴,连那些外国来宾都被这盛大活动所震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