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115137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金海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永嘉上塘下塘小学 金海茶【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教学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所以学习古诗词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设计思路】1、理解诗句,悟诗情。 2、“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

3、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播放送别)听了这段

4、乐曲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啊,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离的惆怅之感。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又伤离别。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教师板书课题)感觉悲伤、难过学生书空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三、细品诗意入境悟情四、感情朗读情醉诗境五、品死别:六、欣赏阳关三叠七、拓展送别诗八、感情升华小结本课九、板书设计1、解诗题。都说题目是诗的眼睛,谁愿意试着读读

5、?为什么这么读? 2、知作者。谁送元二?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3、抓字眼,明诗意。(1)解决生字新词。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圈圈画画,找出不懂的词,可以采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小组交流的方法来解决。(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3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诗主要讲什么?1、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表达了朋友间深深的离别之情,那么请你试着读出来,看谁读的好。2、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目光送友人。这首诗王维又是以什么送友人呢? 3、师:这酒一杯有一杯的滋味,“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4、临别依依,王维只是想让元二多喝几杯酒吗?

6、这酒里饱含了怎样的情感呢?5、出示课件品味安西环境恶劣师:一对好朋友即将分别,他们之间一定有好多话相说,今天就让我们梦回唐朝,再现他们分别时的场景师: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临别依依,相对无言,只化成一句: 师:多少往昔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咐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 板书:情)6、品味“诗中有画”师:相信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都是一对好朋友分别的场面。所以苏轼曾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细细品味一番,说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画面?7、当你们体会到诗的这种意境,再来读读前两句,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7、再喝一杯,元二就该起程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 这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诀别诗啊!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感受。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就是因为有情,千百年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的潮流,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播放阳关三叠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一段情。一样的话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学过许多送别诗,想想有哪些呢?展示读。老师也整理了

8、一部分送给同学们相信同学们都感受到了送别诗的:字字含真情尽在相送中与君离别意句句吐心声情景相交融意境浑天成 “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王维 送 元二 目光 依依惜别指名读题汇报:“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学生自读古诗,圈圈画画学生汇报。指名读诗以酒相送这是一杯送别的酒学生汇报:(1)我觉得这酒里充满了王维对元二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理解安西之远)(2)这酒里也有王维对元二的无限牵挂之情。在看电视的时候我知道古代联络非常的不方便,没有手机,所以我想当朋友出门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的牵挂,怕在路上遇到什么危险。(3)我觉得

9、这酒里有难过的感情。他们是好朋友,以前他们肯定在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曾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泛舟湖上吟诗作对,也许他们曾在一个酒馆里举杯畅饮,可是今天他们就要分别了,此时他们肯定非常难过。学生情境表演(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汇报师生对读学生齐读全班齐读学生观看学生背诵部分送别诗幻灯片出示送别诗诗缘情而发。所以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

10、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教学反思: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传统的诗歌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

11、忆和理解意思。我在教学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教学结合起来。一、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唐诗配置音乐,使唐诗教学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我配的配乐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二、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我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诗词。三、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设计成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

12、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教学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唐诗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教学流程图:细品诗意,入境悟情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感情朗读,情醉诗境感情升华,小结本课拓展送别诗欣赏阳关三叠教师展示送别诗学生汇报送别诗品死别品酒、品情感品环境恶劣梦回唐朝巧妙导入,激趣感染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