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110529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黄丽敏2012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先生逝世85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

2、的共产主义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近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李大钊作为一名平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

3、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首先我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李大钊;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本课是一篇较长的文章,且所发生的故事年代久远,学生很难想象为何主人公能那样做。要防止出现课堂上学生的不解及发笑,我设计了如下环节:1、上课伊始,创造情境渲染气氛。整体认识单元课文思想及目标。2、在读通课文后,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

4、清写作思路。3、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以学习第一部分为例,带着学生去体会描写李大钊被捕前的一些句子,感悟人物形象,习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后面的内容。4、回归整体,学习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明白这种写法的好处。上完这一课,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如下几点:一、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二、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

5、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文做好铺垫。三、注重学法的渗透。虽然之前也接触过长文章最后一头战象,文章类型虽然不同,但方法却还是可以通用的。因此我让学生回忆当初是怎样学习的,然后运用到本课中来,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之后在迁移运用,把小标题串联起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样,当学生再一次遇到长文章时,应该会知道怎样去学习。其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人物形象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法。以第一部分的学习为例,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指导他们体会句子时,可以从重点词语、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来进行体悟。接着,学法迁移,自学“被捕时”和“在法庭上”。 最后,提出问题:李大钊在残暴的敌

6、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回顾内容,引导学生最终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四、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其好处,又接近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其次,朗读指导不够到位,读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希望今后在朗读方面有所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