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10641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出语感的“沼泽地”.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安市第25届学科论文小学语文学科市级立项 编号 走出语感的“沼泽地”【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足见“语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是培养形成语感的最佳年龄,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培养途径,立足生活,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在朗读训练中加强语感训练,在品析词句中揣摩推敲,以提高学生语感能力和阅读水平,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关键词】语感

2、培养 阅读教学 策略【正文】 镜头一:在一次共同体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精神面貌很好,教师教学流程清晰,但是当学生开口读书时,听课的老师都皱起了眉,因为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朗读不够通顺流畅,而且还要读断句、破句,更谈不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 镜头二:学校里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汩汩的溪流、陡峭的悬崖、飞流的瀑布画面美轮美奂;而且该教师还运用各种音响效果瀑布声、鸟雀声、火山爆发的声音课堂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欣赏山中的美景以及教师的讲解。 这样的课不禁让我们陷入深思,近几年,许多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感以促进

3、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够重视,阅读教学仍偏重理性的分析,以知识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甚至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等,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令人担忧,对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或者感受只停留在表面;对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领悟不丰富、不深刻。那什么是语感呢?笔者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在内的一种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

4、新课改将语感放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说明语感培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叶圣陶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是只停留在口头的空泛的标签,走出语感的“沼泽地”,训练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逻辑性,体味语言文字的形象和情味。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些浅薄的看法。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立足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最大的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语文、体验语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

5、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生活经验越丰富,语感就越深切。可以说,语感是对生活真味的一种体味,要真正培养语感,还必须随时留心周围丰富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他们是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在听、说、读、写中渐渐成长、发展。反过来说,语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语言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能力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日常生活是言语感受最基本、最广阔、最重要的平台,就是学生语感培养的“源头”,只有这“源头”有“活水”,才能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语感。

6、燕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也不曾亲眼见过,那么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就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乐。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很注意将语感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案例一:人教版一下选学课文第5课小猴子下山 出示句子:他看见玉米结的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学习生字“掰”师: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那么多的玉米,马上就掰了一

7、个,扛着就走。(出示生字卡片“掰”)你能来读读这个生字吗?组成词语也来读读。学生拼读生字并组词。师:小朋友们读得很准,那你掰过玉米吗?还看见谁掰过玉米了?你能做做这个动作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做“掰”的动作。 师:是呀,像这样用两只手把一样东西分开就是“掰”。来,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再读读这个字。学习生字“扛”,出示生字“扛”,让学生自由拼读。师:小朋友们,你看见过谁扛过什么了?生1:我看见过爸爸从店里买了一袋米,然后扛着回来的。生2:我看见过爷爷从地里扛着一袋玉米回家。师:那你们也能来做做扛的动作吗?师:小猴子为什么要扛着玉米往前走啊?生1:因为玉米很重。生2:因为玉米很大。 师:小朋友们

8、,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这样在引导学生在生字词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言语联系,把生字教学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中获得了语言的感受能力,自然懂得了“掰”与“扛”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中体味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朗读不愧是帮助学生感知言语的金钥匙,同时朗读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口、眼、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

9、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句式、格调、节奏等,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形成。1反复诵读 结合教学实际,在具体的语言环

10、境中,对于重点的佳句,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在吟诵中去品味,就会使学生产生共鸣,生发出强烈的语感。案例二:人教版二下课文第28课丑小鸭师:鸭妈妈生出的是一只怎样的鸭子?生:鸭妈妈生出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师:那么他丑在哪里呢?究竟有多丑呢?生: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师:我们来看看写丑小鸭样子的三个词语,(出示“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这三个词语很特别,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完了,你有发现吗?生1:我发现这三个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读轻声。生2:我发现他们最后一个字都是“的”。 生3:我发现“灰灰的”这个词用了两个灰,“大大的”用了两个大,“瘦瘦的”用了两个瘦。

1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发现,现在请你们多读几遍,相信还会有更大的发现。生1:我的发现是这样读起来更好听一些。 生2:我发现用上了两个“灰”字就显得丑小鸭的毛更灰了,用上了两个“大”字就显得丑小鸭的嘴巴更大了,用上了两个“瘦”字就显得丑小鸭的身子更瘦了。 师:是呀,原来丑小鸭长得这么丑啊,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把他的丑模样展现出来吧。 2情感朗读情感朗读就是学生在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情后,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运用情感朗读法,有助于学生从耳与心双重渠道同时感受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并将课文的语言积淀为自己的语感。案例:人教版五年

12、级上册第18课母子情深师:在嘈杂的缝纫机声中,儿子两声“妈妈”的大喊声,终于唤醒了劳作着、忙碌着的母亲!出示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学生齐读句子。师:三句话就是三幅画面,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让人揪心的画面?生:我看见了一个日夜操劳的母亲,她的背都已经驼了。师:是呀,这是一位辛勤劳作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微微地驼了,所以当母亲听见我的叫声时,是怎样直起身子并转过来的?师:那就让我们放慢速度再来读一读这三句话。(学生放慢速度读)你的眼前还浮现了怎样让人揪心的画面?师:是呀,母亲自己是多么的节俭,是多么的操劳啊,让

13、我们带着对母亲的那份感激再来读读这三句话。学生动情地朗读。师:这三句话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这爱绵绵延延,这爱浓浓烈烈,这爱却更像是一首优美的诗篇。让我们把这首赞歌读给天下所有的妈妈听吧!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3教师范读教师艺术性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一条语言培养的必要途径。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了教师传出的信息,进而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了文本。而且教师的范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动作和表情,

14、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大有益处。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师: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雪)如果这时你来到了这个白色的世界里,你最想做什么呢?(堆雪人、打雪仗)如果是我看到下雪了,我会大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课件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师:快看,下雪啦!下雪啦!你高兴吗?那你能像老师这样欢呼吗?指名学生读。师:请男孩子们一起欢呼吧!师:女孩子也高兴地喊出来。师:下雪了,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欢呼下雪啦!下雪啦!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中品析叶圣陶也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务必发掘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

15、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可见推敲、揣摩词句,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训练中应扣住课文中字词、句子或段落里某些语感因素强的地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品味比较、细心推敲,从而实现“理解词句的意义”、“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语句感培养目标,提高语句感形成的速度和质量,提高语句感培养的效率。1去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去掉,通过关键词的丢失,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推敲,品味语句中,感受到词的意义,句的情感,从而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效果。案例:人教版四上课文第21课搭石师:默读课文,将你认为写得最优美的语句用横线划下来并想想它美在哪里。生1:我觉得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得很优美。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到了那份美。师:你很会发现语言文字的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是什么形式的词啊?生2:这两个词是AABC式的词语。师:那用叠词和不用叠词感觉一样吗?同桌将这两句互相对比着读读,感觉感觉。生3:我感觉不一样,用上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