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 (2)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105311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颐和园教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颐和园教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颐和园教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颐和园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到长城参观游览了,长城给我们的感觉是(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今天我们去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游玩一下。谁知道皇家园林供谁游玩的?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也很有幸

2、到这里参观游览。(板书:颐和园)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 、隐隐约约 、举目远眺 、葱绿、金碧辉煌、形态各异四、正确流利地朗

3、读课文。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

4、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三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一)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

5、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 和 ( ),写出了昆明湖( ) 和( )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 。“滑”字用的(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3)利用课件欣赏万寿山的美景。(二)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