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浙江桐乡崇德小学徐英飞.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10174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浙江桐乡崇德小学徐英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浙江桐乡崇德小学徐英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浙江桐乡崇德小学徐英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浙江桐乡崇德小学徐英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浙江桐乡崇德小学徐英飞.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201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实践与反思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徐英飞实践收获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的内容。在以往的版本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放在一起教学的,但在修订版本教材中,这两个内容被分开了。但为了以探究特征为主,所以本节课,依然把两者放在一起教学。为了突显培训期间的研修所学,根据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实践收获进行反思总结,所以我以梯形为例。梯形特征,(一般的)老师们是怎么教学的呢?首先是呈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然后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从实物上抽象出梯形的几何直观图;最后让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现成梯形进行观察

2、或用三角尺推一推(发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算完事了。同时,这一内容的教学都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特征”之后的。基于这样的教学状况,我做了一次后测,当时是选择了一个有50名学生班的班级,测试内容如右图。结果,认为号和号是梯形的为100%;认为号是梯形的为98%;而认为号和号是梯形的仅为30%和28%。对于这样一个测试结果,是让人有点吃惊的,虽然号和号这两个梯形都有些瘦长,但也还是比较容易看出平行的那一组对边的,可为什么认同率会这么低?同时,号和号也有共性(平行的那一组对边既不在水平线上,也不在铅垂线上),但为什么号的认同率就那么高,而号却那么低?于是向学生进行了解,原来他们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梯

3、形的时候,并没有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当作根本依据,而是把直观感受(梯形应该像号和号那样胖嘟嘟的,有点像梯子)当作了判断标准,于是号成功入选,而号就遭殃了。由上可见,单凭一个“观察或用三角尺推一推”的任务,是远远达不成让学生认识梯形本质特征的目的的。首先,教师提供的图形极为单一,因为都像号号那样胖嘟嘟的,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其次,操作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能完成;再次,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之后,学生已无新鲜感,内驱力不足。所以必须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梯形的本质特征,也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那么这个挑战性学习任务该怎么设计呢

4、?1.“破”图形。既然教师或教材提供的都是现成的、标准的梯形,那么现在就偏偏提供一个不是梯形的四边形,让学生从这个任意四边形上选择一个顶点A,通过对这个点的移动,使它变成梯形。 这么一来,这个任务就具有挑战性了,首先,这个任务不随便,它需要学生想一想;其次,让学生明白,只有“破”了原来的图形,才能创造出一组对边平行;再次,只有不断地“破”旧图形,才能形成更新的梯形。2.“破”常规。一般的,学生会把这个A点往下移一格,而且他们也十分认同这样的梯形。但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你有几种不同的移法?”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得继续思考。慢慢地,他们就会发现这个A点不仅可以向下移,还可以向左移,甚至可以在D点所在竖

5、线(B点所在的横线)上到处跑,有时,A点还可能不在交叉的点子上,但只要能确保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就是梯形。这么一来,学生心目当中的常规梯形就被破掉了,他们甚至觉得梯形的外形可以是非常怪异的。3.“破”惯例。我希望把学习梯形的特征放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之前,因为梯形比平行四边形更具多样性。以右图为例,如果要让学生通过对A点的移动,使它变成平行四边形,则这个A点只能移到A处,而且图形也就这么一个(即唯一性),但若移动A点想要变梯形,那空间可就大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有当学生不知或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才会最强,学习兴趣也会更高。因此建议打破原有的惯例,先教学梯

6、形,以便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放得更大。我的教学总思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抽象出数学图形;结合格子图,归纳出梯形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移动一个点,使一个一般的四边形变成梯形)深刻感悟梯形特征。由教学设想及总思路可见,我的设计之初,就是要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因为要从生活中的原型抽象出数学图形,不通过教学课件就无法完成;再比如通过“对一个一般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移动,使它变成梯形,”没有课件,学生就看不到这么生动的画面。所以只要让信息技术与我的设计完美整合,必然创造奇迹,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同时,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我在教学行为上,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为以往上这节课,总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而如今,可以全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至于教学效果,我又做了一次后测,效果好得非同一般(因为以前,学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梯形,总会关注它的长相,而现在则是关注了它的一组对边是否平行,这就是本质性的东西)。所以说,有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论是在“教学创新、资源创新”方面,还是“交往互动、角色转变、改善教学效果”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问题建议技术无限,功能无限,而我个人所知道的,实在太少,我要继续学习,不断增强这个领域知识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