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10098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与学互相配合实践出真知.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与学互相配合 实践出真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花山小学 张志华一、教学背景: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 度量等知识的 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垂直与平行属于几何的初级基础知识,是研究几何领域的早期阶段。这些几何图形,是了解几何的预备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3、使学生体会垂

2、直与平行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难点:“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现象的正确理解。二、课堂写真:1、在上垂直与平行这一课时,我对于本课概念的引入和讲解,有些许担心。因为本课概念比较多,且都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同时概念的内容也比较细化,不易突出重点,整节课如果以概念为主上下来,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所以我决定在探究新课开头的这个环节做下面的设计,下面是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及设计分析:画图1) 分小组画图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请各小组按我下面提出的要求进行画图,看那组最后能做

3、的最好,大家有没有信心啊?生:有师:好的,现在就开始吧,同学们,加油了哦出示画图要求(小黑板)l 画两条直线,直线之间可以是任意位置l 小组成员之间图形尽量不要一样,多种类型l 画完后,小组成员之间评比出优秀作品 推荐出优秀作品师:大家做图时一定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多画些不同情况的两条直线的图。学生进行画图,教师巡视并引导。同时每组发些教师准备的画图做参考2) 教师挑选6幅作品并在黑板上展示教学设计:此处设计首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画图后,还及时进行讨论,最后评比出优秀作品。动手、讨论、评比三个过程,有效并连贯的将学生由个人思维推广到集体智慧。小组之间的比较也更一

4、步激发兴趣和动力。虽然步骤很简单,但是起到了一举几得的作用和效果,学生课堂效果出色,很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相互平行的教学课堂实录如下:3)测量不相交直线之间的距离。师:可能在刚才的分类中大家会有争议,有的认为那组平行的线延长后会相交,有的认为不会。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下这个问题。师:什么时候会相交?什么时候不会呢?生:线歪了就会相交,不歪或者不斜就不会。师:怎么才不会歪或者不会斜呢?师引导问题:请大家看看那些相交的两条线,它们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变化?生:有。师:对,那大家想想如果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呢?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有变化吗?生:不会。师:大家太聪明了,如果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之间距离不变,

5、那我们怎么可以知道呢?用眼睛看准不准?生:不准。师:那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发现吗?生:用尺量。师:好的,我请每组出一个人,上来量一下这两条直线之间距离是多少。学生测量,发现各自测量的距离是相等的。师:大家已经测量好了,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数学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两条直线就叫“相互平行”教学点评:相互平行的概念比较陌生,学生在以前没有相关的认知,所以这个知识点设计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总结,最终发现相互平行的规律及概念。这样的话,相对于一个陌生知识点更能让他们有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心。以后再有类似的知识,学生们不会有畏难情绪,反而会更

6、加有兴趣。那么这个环节一箭双雕,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三、分析研究本课教学设计如上,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有一些体会,下面谈谈。1、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探讨研究的非常深刻,不光了解了垂直和平行的概念,还在探究中加入了测量平行线的距离这一过程。但是这节课上下来后,感觉有点平淡,一时不得其解。下课后,这个环节的生成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所以我又仔细翻阅教材和参考资料,才终于明白,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这些概念,并了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现在的新课标教材,和以前相比,对于知识的引入,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在不同年级对于同一系列的知识点,会做不同的分工,针对于年级和年龄开发出适合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本课时的内容和目标其实是不需要做太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由于我过于渗透和深挖知识点,反而使本课无重点可言,难怪会有所平淡。2、在授课前,对于新课标的了解要透彻,不仅仅在教授中对本知识点做相应的了解,而且是要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整体结构要有所了解,对小学阶段数学的全部教材分部要有所了解,这样老师在上课时就会避重就轻,发挥出一节课的最大功效。3、老师对教材要进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不光是内涵,同时外延也要涉及,这样才能预设的充分而准确,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才能给予学生高水平的指导。以上是我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和想法,仅凭愚见,望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