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9866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发育差,控制能力弱,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故小婴儿易发生溢乳。婴幼儿正常肝可在右肋下触及12 cm,质地柔软,无压痛,6岁后肋下即触不到。胎粪是新生儿于出生后第1次排出的粪便,呈墨绿色,质粘稠,无臭味。单纯人乳喂养儿的粪便呈金黄色,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有酸味,不臭,每日24次。人工喂养儿的粪便呈淡黄色,较干稠,含乳凝块较多,为中性或碱性,每日12次。二、口腔炎患儿的护理 (一)概要 口腔炎是指口腔粘膜的炎症。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时,分别称为舌炎、齿龈

2、炎或口角炎等。多见于婴幼儿,临床特点是口腔粘膜破损合并感染,出现疼痛(婴儿表现为哭闹、拒食等)、流涎及发热。常见的口腔炎有鹅口疮、疱疹性口腔炎、溃疡性口腔炎,治疗要点是清洗口腔及局部涂药,严重者全身用药。 (二)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1口腔粘膜改变;2疼痛。护理要点:()加强饮食护理,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对因疼痛而拒食者,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止痛;()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粘膜湿润和清洁,按医嘱用药液清洗口腔;()按医嘱正确局部涂药;()防止交互感染;()强调乳具消毒和个人卫生等。三、腹泻患儿的护理 (一)概要 婴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

3、组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主要治疗是祛除病因(调整饮食及控制感染)、补充液体及对症处理。 (二)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代谢旺盛,一岁以内每日摄人及排出的水分占体内总液量的12(成人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4、。 3机体防御功能差 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j 5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三)病因 感染因

5、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70年代国外证明了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可分为5大组。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杆菌。EPEC侵入肠道后,粘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襞萎缩变平,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产毒性大

6、肠杆菌(ETEC)可粘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引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可直接侵入小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粘附和侵入结肠粘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四)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问题及饮食疗法问题。治疗不当往往会得到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

7、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粘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

8、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 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因ORS为23张液,故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等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输用溶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持续时间必须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同

9、时要注意个体化,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而灵活掌握。 A第l天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1 20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 50mlkg、重度脱水约为1 50-180mlkg,对少数营养不良,肺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尚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作较详细的计算。溶液种类:溶液中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比例应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分别选用,一般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含钠液。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重度脱

10、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渗含钠液,3060分钟内快速输入。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l 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l0mlkg。脱水纠正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时速度宜减慢,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m1kg。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纠正酸中毒:因输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即可纠正。也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碱性液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兼有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作用。纠正低钾:有尿或来院前6小时内有尿即应及时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次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

11、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人,否则导致高钾血症,危及生命。细胞内的钾浓度恢复正常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纠正低钾血症需要有一定时间,一般静脉补钾要持续46天。能口服时可改为口服补充:纠正低钙、低镁: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 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镁者用25硫酸镁按每次0.1 mgkg深部肌肉注射,每6小时一次,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B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一天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第二天及以后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

12、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并供给足够的生理需要量,用13l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213张含钠溶液补充。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 224小时内均匀静滴。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3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粘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

13、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常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伪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症状可选用万古霉素、新青霉素、利福平、甲硝唑或抗真菌药物治疗。婴幼儿选用氨基糖甙类及其它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抗生素时应慎重。 (2)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腊样芽胞杆菌制剂。 (3)肠粘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

14、泌功能,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4)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因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 营养治疗 此类病儿多有营养障碍,继续喂养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粘膜损伤的修复、胰腺功能的恢复、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的产生等,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1)继续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婴幼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即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卡。大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选用加有少量熟植物油、蔬菜、鱼末或肉末的稠粥、面条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3)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l 00毫升鲜豆浆加510克葡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