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92702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对联活动实施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从新课标要求和对联本身特点入手,以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让古老的对联文化走进学生的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品味、涵咏、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能力。1.学习课标,对联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将课程设置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学校是建构课程的基础,教师是课程的关键,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

2、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结合新课程的特点,我们最终确定把对联教学作为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人文素养的切入点。2.解读对联,对联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回归点 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形式上的对,内容上的联。它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学艺术。它形式对称,内容相关,节奏鲜明,文字精炼,既能状物写景,又可抒情达意。在呼唤本真语文的今天,培养遣词造句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增强艺术熏陶,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联教学就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回归点。二、组织机构组 长:赵吉仁副组长:丁伟组 员:刘莲 于月红 崔松娟 王淑凤 杨蕾 韩芳

3、 肖永龙 李文家 李全忠 张桂娟 三、活动内容1.以丁慈矿小学对课为读本,结合学校近今年在对联方面的研究成果,利用学校课程时间进行欣赏和解读。2.利用周五的校园广播时间在全校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3.在班级和全校定期开展对联欣赏与创作活动,由语文老师负责收集整理。四、具体要求1.学校定期在教研活动中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并广泛开展交流活动。2.各班间周自主开展一次对联创作活动.(各级部在统一要求下由两个教师轮流出上联,无平行班级者自行出上联)。(周三前整理好电子稿飞信发给轮流负责的老师并填写“附件1”上交,)(责任人:各语文教师)3.每月自主开展一次对联擂台赛活动,填写“附件2”。(责任人:各语文

4、教师)4.每学期利用节假日要求学生搜集整理优秀对联,填写“附件3”。大班每学期上交10份,小班每学期上交6份。(36年级参与,责任人:各语文教师。学期末统一上交学校)5. 语文老师作为对联欣赏与创作的主讲人,对所教班级间周上一次对联专题课,并把自己上课的简要内容填写在“附件4”上。学期末上交。五、进度安排1-3周 复习上学期课堂教学内容(对联的起源和种类、对联的特点) 各班举行一次“春联知多少”活动。4-6周 围绕“中秋”“国庆”出上联, 征集下联并填好“附件1”。电子稿飞信(文件传输)发给(刘莲)7-8周 以重阳节为主题开展对联创作活动,填写“附件1”.发给(韩芳)9-10周 各班自主活动,

5、填写“附件1”。发给(杨蕾)11-12周 各班自主活动,填写“附件1”。发给(张桂娟)13-14周 各班自主活动,填写“附件1”。发给(崔松娟)15-16周 各班自主活动,填写“附件1”。发给(李文家)17-18周 以元旦为主题开展对联创作活动,填写“附件1”。发给(刘莲)19周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评选对联活动优秀班级。 附件:附件1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记录表之一附件2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记录表之二附件3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记录表之三附件4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学校课程备课记录表附件1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记录表之一(周对)班级记录人上联及由来上联由来下 联(含创作者)含创作者联含创作者联含创作者教师点评附件2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记录表之二(月赛)班级记录人参赛成员一组二组过 程 记 录含创作者联含创作者联含创作者教师点评附件3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创作活动记录表之三(摘星拾贝)对联摘抄由来或出处附件4 胶南市海滨小学对联学校课程备课记录表课题授课时间内容摘要作业记录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