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吸引课堂.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08382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学生吸引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学生吸引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学生吸引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学生吸引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学生吸引课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 尧禾一中 赵侠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艺术家是教师,怎样让这些学生成为热心的观众呢?怎样让这些观众兴致更浓呢?那么请兴趣做最得力的助手吧!我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点滴的体会。 在讲课之前可以采用节目预告法。一堂成功的授课离不开吸引学生的导语,我们可以象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段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听课的兴致达到理想程度,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这样学生才能自觉,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感受。讲春一文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上课时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象一幅幅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诗句的

2、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春天的意境中。除诗句导入外,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好的故事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变的引人入胜。课堂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那么教学就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可在讲课前讲故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有这样样一个故事: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记载着一个伟大的时刻。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夕升降,但仅仅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有关人士商讨一致同意破例宣布降半旗,以表示哀悼之情。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国家知名人士的不理解。秘书长深情地说:“你见过一个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总理却没有一个自

3、己的孩子吗?你见过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没有一分存款吗?”听到这里,同学一定会为之震惊,为之感动。那么这位总理,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总理周总理 。而如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哪里呢?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自然能激发起学生对总理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产生急切想知下文的强烈愿望。由此顺势引导,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人民操劳一生的总理在哪里呢?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不由自主的进入到课堂来。这自然使语文教学在不足三四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创造了一个多彩的艺术景观。在讲读课文中可以采取巧设悬念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动机,可以更好地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

4、教学气氛。面对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燃烧呢?凝聚于心的疑团促使我不断寻找质疑的突破口。从表及里,从浅入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能力和集体的合力释疑,使教学过程由一个个基本的操作程序组成:诱导质疑思考释疑推进,他们一个个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探索活动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促进思考,并尝试自己释疑。这样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荒岛余生时,可以人物遇到的三大问题巧设悬念。设置第一个悬念:主人公一个人在荒岛是生存,还是毁灭?学生读课文开头可以了解到:主人公鲁滨逊对前途感到绝望,他被汹猛的风暴刮出了原

5、定的航线,甚至人类贸易正常航线好几百海里以外,流落到荒岛上,而同行的十个人都葬身于大海,他害怕的要死,但理智又告诉他:“你幸运地保住了性命,难道不应该珍惜吗?”读到第三段主人公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他决定顽强地活下去。教师继续创设新的悬念,他有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吗?一个人要活着,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他一个人在荒岛上怎么解决呢?他会被饿死或冻死吗?或者一个人在寂寞中死去吗?一连串的小问题在悬念的统领下将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读到第九段,学生以被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品质,创造进去的精神所感染,第二个悬念自然解开了,教师创设第三个悬念:一个人在荒岛上的物质条件具备了,那么他有精神寄托吗?没有的话,

6、他的灵魂会无所依附,到处飘荡吗?他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环境下,会有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吗?他或者是理智地面对现实,争取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到底他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走进去吧!未到文章结束,同学们已经洞察了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荒岛上的主人公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通过记日记,将好处和坏处极其冷静客观地列了出来,这样不仅有了精神寄托,而且为他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见主人公的三大问题都一一解决了,这是学生边解悬边学习的结果,一节课 学生在悬念的牵引下愉快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还怕他们进不了课堂吗?还记的得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巧设

7、悬念开发新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才能进一步不失时机地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转入课文重点或关键性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解“悬”释“念”。课堂教学,设疑是一种艺术,应达到开发新智,培养能力的目的,也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因此语文教师还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教师可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让课堂结尾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产生强烈共鸣。例如背影一课,趁着学生还沉浸在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

8、美景中,课尾让学生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理解感动自然会涌上心头,还怕学生理解不了那种深情吗?在讲读课文结束时,还可以巧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样也可以达到余音缭绕不绝与耳的效果,而不绝与耳必将产生不绝与脑的思考,而不绝与脑的思考会将课文的生命延续下去。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课文结束后我请学生展开讨论: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命,西北好像落伍了。那么,那些消化着红豆角老南

9、瓜的躯体,怎能释放出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呢?为什么呢?显然可见,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将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于一天会陪喷发出来的。所以,西北的落后是暂时的,我们不是常能听到西北开发,开发西北,支援西北的口号吗?那么作为你们,生于斯,长于斯,为了家乡,为了落后的西北,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吗?课文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绪却无法平静下来,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时常想起这堂课的结束语,并主动将用行动实践到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去。总之,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努力探究,努力让我们教师做最好的艺术家,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来。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尧禾一中赵 侠 20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