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081134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领爱与敬畏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抓住能表现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感受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鲜明的思想者的风采。2.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对文中重要语句揣摩品悟,引领学生对鲁迅不屈于独裁邪恶、敢于担当的精神与人品产生爱与敬重的感情。课前准备1.交代高中语文学习应具备的各种习惯、标准和办法,强调预习。2.诵读课文,落实字词读音及意思。3.学生自行或分 组收集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文化人的反馈等资料。教学步骤一、介绍背景除注释外,补充两点:1.此时的政体北洋军阔统治。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棍乱不堪,从1912年到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的不过两三年,

2、短的只有一天。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居住10多年,其间时局动乱,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不论政府如何变,不变的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阅仰仗外力,置人民于水火之中。二、检查预习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天之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学生分组汇报所收集的材料:惨案发生后,很多文化人都高度关注,鲁迅也连写多篇文章,一再表现出对枪杀事件的始料不及,越如此,越表明段政府的无耻和凶残。据加入者回顾,学生请愿很有秩序,当人们发现段不在政府,准备去段公馆时,卫队忽然开枪,造成血案。鲁迅把三一八叫做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可他没想到,这以后又有许多可爱的

3、青年被虐杀:一年多后的四一二,几年后的上海龙华,许多杰出青年相继血染大地三、理清感情脉络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加以体会。(相关文字见课文不同章节)面对暴行,说还是不说,怎样说都在严酷地检验着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和勇气。课文的这些翻来覆去叙说的话语,让人深切感受到鲁迅心中的悲慨痛惜和愤激不平。四、品味关键语词,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感情抓住上面梳理出来的重点语句,在相关语境中,联系旧有知识具体品评。(一)第一、二节:叙说文章写作缘起和目的。第一节我也早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也 早为副词,表示写一点东西是自己内

4、心之需要,并不因别人的提醒。它针对追悼会上程君的正告。作为教师出席学生的追悼会,何其惨痛!何况这样的学生爱看先生的文章,且不惧生活艰难,预定?莽原! 所以,对鲁迅而言,写一点东西,是为抚慰生者,更是为纪念死者一一这寂寞逝去的优秀青年。可又为什么无话可说呢 实在传达出鲁迅内心的极度悲愤和无奈。在第3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血,洋溢,又一方面说.阴险的论调,尤使我.一一洋溢尤,一实一虚,这是强烈的精神剌激,学生的死难和恶势力的无耻,让鲁迅深感悲愤,我已经出离愤恨了 我将深味悲凉。第二节我也早的必要了我正有.的必要了。也早正,显现一种紧迫感,见出鲁迅作为一个思想者难能可贵的晶质:他不仅仅是痛情学生的死,愤

5、怒独裁的恶,更把批判的锋芒对准庸人。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的客观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庸人的大量存在。他们或许也有悲哀,也有不满,但是,他们不敢暴发,容易遗忘,而遗忘那么是对横蛮的纵容,对罪恶的漠视,对自我的放弃。写一点东西正是为了给庸人以当头棒喝,为了对抗平庸,拒绝遗忘。由此,第一、二两节就把惨案发生以来短时间内方方面面的反馈写了出来:正义力量、执政府、卑鄙文人、庸人。可以这样认为:鲁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二)第三、四、五节:回钮死者事迹,揭露当局凶残无耻。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为什么会说不出话先要看他所纪念的是什么人。第三节追忆刘

6、生前的几个片段。她热心学生运动,为人正派,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对抗精神,不愧为为中国 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回顾时反复突出几个关键词态度很温和常常微笑始终微笑一一一位可爱的青年。特别是我才见泣下,在斗争最艰苦时,作为先驱者的刘和珍是擎大旗的人物,可这几句又清楚看出她的寂寞与失落。她关注母校前途,赶走一个校长,而旧势力还在,制度没变,还会有新的艰难。在旧中国,对抗恶势力的大众运动往往是一哄而起,然后一哄而散,鲁迅明白刘的忧虑,但他又能说什么呢鲁迅说过,他最感悲痛的就是可爱的青年的死。国民有爱国热情,国民有想法要申述,这有什么错不但遭杀害,且还极尽污蔑。我向来是不惮推测中国人的,连在黑暗中洞假设观火

7、的鲁迅也没想到,政府竟会对这样温和的学生开枪,作者当然说不出话!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但是转折,掷地有声,高亢激昂,还有一词凸现鲁迅不甘沉默、倔强不屈的性格。面对这样的杀戮,政府还振振有词,文人还为之辩护,国人竟平心静气地麻木,作为一个斗士,鲁迅怎能昧着良心缄口不言!这一节作者详叙刘和珍等烈士请愿死难的经过,意在揭穿真相,暴露罪恶,展示段政府的凶残。(三)第六、七节:讲述烈士死难的历史意义。这局部应关注几句话:第六节至于很寥寥,第七节倘要.意义就在此罢。鲁迅为烈士而痛,颂其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其斗争方式。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本质,认识到恶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醒。他以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一段话告诫民众,要变换斗争方式。第七节讲了三点意外,重点落在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沉着上,鲁迅甚至认为倘要意义就在此 罢。鲁迅不赞同请愿的方式,可得知学生遭屠杀,他立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地站在学生一边,表现出一个思想家的理智与情感。19世纪70年代末,巴黎工人准备起义,马克思认为条件不成熟,不主张行动,而公社起义后,他们立刻坚决地站在起义者一边一一因为这是立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