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066911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 总则 (一)规划依据: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协调部门用地矛盾,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97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1997国土规字第100号)、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赣发1997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决定、宜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省人民政府

2、下达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目的: 本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永续利用的土地保障;对土地利用实行规划管理,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宜春地区全部土地资源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规划任务: 1、保证全区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 2、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 3、统筹兼顾安排各业用地,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4、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5、制订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四)规划期限:本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年,规

3、划年2010年,阶段性发展2000年,展望2030年。2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宜春地区位于江西省的西北部,在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邻南昌市和抚州地区,西与湖南省和萍乡市相接,北毗九江市,南与新余市和吉安地区交界,全区东西长约222.75公里,南北宽约174公里,总面积18637.6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76%。全区共辖四市六县,即宜春、丰城、高安、樟树市和靖安、奉新、上高、宜丰、万载、铜鼓县。据1996年年报统计,全区有乡镇195个,13个街道办事处,国营农、林、牧、渔、场83个。 (二)自然条件 1、地貌 本地区地貌特征是:周

4、高中低,向东倾斜。各种地貌类型大体呈不太规则的环状分布。北部、西北和西南为中、低山地,中部和南部多为丘陵,东部为平原。山地(海拔500米以上)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5.46%,丘陵海拔(100-150米)面积占土地总面积39.05%,平原(海拔100米以下)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5.49%。 2、气候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常有涝旱;全区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62.3小时,平均每天4.83小时,特点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全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05.2千卡平方厘米;我区年平均气温17.3,月平均最大值28.8,月平均最小值5,极端最高气

5、温41.6,极端最低气温-13.4,无霜期平均269天,年平均总积温为6323;多年平均降水量年总量为1619.7毫米,春夏季偏多,雨季结束后雨量明显减少,常有秋旱,降水分布的地域差异也较大,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平原。 3、土壤 全区土壤有10个土类,16个亚类,64个土属,162个土种。10个土类分别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新积土、红粘土、红壤土、黄壤土、黄棕壤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水稻土类包括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漂洗型4个亚类。 4、水资源 我区水系主要有赣江、锦江、袁河、消江、清丰山溪、潦河等,其中赣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在我区境内长76公里,由南向北流经樟树、丰城两市;

6、全区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69.24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地下水均为46.36亿立方米。全区水系特征为:河网稠密,水系完整,水量较大,含砂量较少,有利于发展灌溉和航运。 5、植被 本区自然条件复杂,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全区有木本植物96科、311属、909种。其中:乔木401种,灌木423种,藤本85种;草本植物106科,516种。栽培植物有13类234种。在野生植物树种中,有用材树种59科135属326种(其中,优良速生珍贵树种有50多种);经济树种161科309属800多种(其中,油脂类树种31科40属100多种,木本粮食树种6科11属40多种;药材树种68科179属430多种,果木树种

7、11科20属70多种等);有些树种如全缘红花油茶、长果山桐子、厚皮毛竹为本区特有。全国仅有12科39属不足300种的裸子植物,本区就有7科14属18种。 (三)区位和交通条件 全区境内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西有浙赣铁路、樟萍公路与浙江、湖南相连,袁河、锦江、潦河分别与赣江、修水相通;南北 有320国道贯通全境;东南部有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穿境而过。区内还有樟树上塘,新余-上高两条地方铁路。昌樟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过丰城、高安、樟树三市境内。县市之间和出境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水运、铁路、公路形成了一个十分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振兴宜春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运输条件。 (四)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 1996年

8、末,全区总人口490354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6.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08,其中非农业人口958379人,农业人口3945170人,城镇化水平为19.54%。全区人均土地0.38公顷,人口密度263人平方公里。地区行政公署设在宜春市,距省城南昌219公里。 2、国民经济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据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收入完成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业总产值72.73亿元,增长5.1%,工业总产值64.37亿元,增长15.8%,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固定资产投资48.08亿元,增长10%。 3、邮电、

9、通讯 邮电通讯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629万元,比上年增长33.8%,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全年新增住宅电话用户31598户,相当于上年末的58.7%;电话普及率达到1.74部/百人,比上年提高0.57部;移动电话全年新增用户2914户,是上年底户数的1.6倍。公用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为171626门,长途交换机容量达8100万门。邮电通讯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4、文教、卫生 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表现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文化和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以

10、及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4275元,农民人均纯收2000.66元。所有这些,都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奠定了稳固的基础。3 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一)土地数量与结构:本地区土地总面积1863767.0公顷(规划基础年的土地数据均为1996年10月31日土地变更数),具体构成见表1:宜春地区规划基础年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表1 地类 项目 总面积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草 地 水面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交 通 用 地 水利设施用地 未 利 用 地 面积(公顷) 1863767.0 493680.2 24532.2 1046725.2 261.1

11、71815.6 74801.6 18431.1 31350.0 102170.0 比例(%) 100 26.49 1.32 56.16 0.014 3.85 4.01 0.99 1.68 5.48 人均拥有面积(公顷) 0.380 0.101 0.005 0.213 0.015 0.015 0.004 0.006 0.021 (二)土地利用分布及特征: 1、农用地分布及特征: 耕地:全区有耕地493680.2公顷,丰城、高安、宜春、樟树、奉新、上高等县(市)分布相对较多,土地平均垦殖率26.49%,高于全国平均13.2%的垦殖水平,区内耕地主要以灌溉水田为主,面积为333369.2公顷,占耕地

12、总面积的67.52%,但质量一般,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渍水及土壤瘠薄等,改造后增产潜力较大;全区共有园地24532.2公顷,果园面积较大,占园地总面积的65.08%,上高、丰城、樟树、高安、宜丰、奉新等县(市)分布相对较多,园地品种较少,品质一般;林地全区有1046724.9公顷,其中有林地897067.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5.70%,主要分布在宜春、铜鼓、宜丰、靖安、奉新、万载和丰城等县(市);全区有牧草地261.1公顷,主要分布在丰城、樟树和上高等县(市);全区水面面积共有71815.6公顷,大部分为可养殖水面,但多数水面为人放天养,粗放管理,科学养殖增产潜力较大

13、。 2、建设用地分布及特征: 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有74801.6公顷,其中村庄用地47349.0公顷,分布在各乡(镇),人均用地119.5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较散,土地利用率不高;城镇用地面积10532.9公顷,主要分布在全区各县(市)的中心用地区,以宜春、樟树、丰城、高安等市占地面积较大,其中各县(市)中心城区人均用地97.5平方米,其它建制镇人均用地146.8平方米。城镇土地利用率较低,建筑容积率一般在0.71左右,内部布局不够合理,绿地、公共设施等用地较少;独立工矿用地12030.9公顷,近几年增长较大,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区交通用地有18431.1公顷,主要交通方式为公路

14、和铁路,农村公路等级较低;水利设施用地3135.0公顷,相对较少。 3、未利用土地分布及特征:全区未利用土地共有1021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8%,主要类型为荒草地,田坎和滩涂等(见表2),从表2可知本区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较多,经分析可开发利用的荒草地比例也较大。宜春地区未利用土地分类面积表表2 单位:公顷 地类 项目 荒草地 沼泽地 沙 地 裸土地 裸岩石砾地 田 坎 苇地 滩 涂 其它 小 计 面积(公顷) 48204.6 175.9 1002.7 3288.3 7962.8 25997.6 398.3 12236.2 2903.6 102170.0 比例(%) 47.18 0

15、.17 0.98 3.22 7.79 25.45 0.39 11.98 2.84 100 (三)土地利用开发程度: 据1996年全区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表明,全区平均土地利用率为94.52%,高于全国土地利用率66%,略高于全省平均土地利用率93.05%,其中农业用地利用率87.84%,建设用地利用率为6.68%,全区土地平均垦殖率为26.49%,高于全省平均垦殖率18.52%,且各县、市土地垦殖率差异较大,全区复种指数为2.75,全区土地生产力为21372.2元/公顷。 (四)土地利用潜力 1、广度利用潜力:1996年全区有未利用土地102170.0公顷,经评价未利用土地宜耕地13909.7公顷、宜园地12308.4公顷、宜林地26859.7公顷、宜牧草地2452.4公顷和不宜地类50439.9公顷。 2、深度开发潜力:全区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潜力较大。随着技术进步,耕地、园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用地的生产力将不断提高。全地区人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城镇建筑容积率也低,一些单位、企业占地过大,院内空地很多;农村居民点房前屋后有许多空地,且建新房、闲旧房。因此,通过改造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