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荷花小学评课稿(邓娟).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063667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织金荷花小学评课稿(邓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织金荷花小学评课稿(邓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织金荷花小学评课稿(邓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织金荷花小学评课稿(邓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织金荷花小学评课稿(邓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纳雍县第一小学 邓娟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能跟大家相聚在美丽的荷花小学,共同进行教育教学探讨。此刻,我最想说的是感谢。首先感谢荷花小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为本次活动所作的精心准备,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其次感谢今天上课及作讲座的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因为你们用心的付出,才让我们享受了这样一次丰富的文化大餐。最后,感谢杨校长的“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才让织金、纳雍两个县的教师有机会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下面我就对姜伊娜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姜老师多多包涵,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今天,听了姜老师

2、的课,我最真切的感受是:佩服。佩服姜老师深厚的功底,精炼的教学语言,把握课堂的智慧。下面我就把从姜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到的优点和大家共同分享:一、 切入点选得非常好。本节课姜老师从“了不起”进入课文,整节课围绕“了不起”展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每一篇课文,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所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好切入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高效、实用。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底蕴是很难做到的。二、 以读为本从初读,到精读。每一次读姜老师都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初读的时候,老师提出的要求是:1. 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2.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三个目标设定十

3、分合理,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再读课文时,老师提出的要求是: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从姜老师提出的阅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初读的读通、读顺到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每一次读,老师都有所侧重,充分体现了教师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三、 问题的设计十分精妙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本节课的问题,如:1. 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 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3.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4. 在我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是怎样表达爱的?这些问题都设计得非常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都是老师教学功底深厚的表现。四、 课堂追问引发思考本节课中,我关注到了几个

4、细节,那就是课堂追问,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回答出了问题,而是通过追问。让学生说说自己这样说的理由。比如:当学生回答“父亲的行为让她感到出乎意料。”老师趁机追问:“是什么让你感到出乎意料?”学生说:“父亲的这种精神让我感到出乎意料。”老师的追问,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深度思考。正是因为老师的追问,课堂上呈现出了许多深层性的东西,让我们见证了课堂追问的精彩。在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随时都能听到这样的追问。这正是姜老师充满教育智慧的表现。五、 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本节课中,姜老师随时都在亲切地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作批注,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姜老师的课堂,让人觉得非

5、常亲切和温暖,我想:做姜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本节课的优点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地列举以上几点。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1. 可能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吧!由于设计的内容较多,时间较紧。于是在公开课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一提出问题,就迫不及待地希望立刻得到答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错失了很多深层性的东西,比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静心阅读的习惯等。当然,我们也错失了许多课堂上的精彩。著名特级教师徐建华在她的做有根的教育这本书中写到:教育是等待的艺术。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老师能放慢速度,让学生真正去思考、领悟和体会,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6、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个句子时,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学生答不上来,老师立刻展开引导,让学生体会36小时有多么漫长。这里我想可不可以别那么着急,引导学生从关注“8、12、24、36”这几个数字入手,把问题设计小一点,问:“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时间的漫长,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学生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呢?2. 咱们在设计每一堂的时候,是否考虑把落脚点放低一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更具活力,更有

7、失效呢?这节课,我听了很多节,基本每一个老师都会抓住“了不起”这个词,围绕“了不起”展开教学。然而操作下来好像每一节课都不尽人意,教师声情并茂,学生无动于衷。我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于是我就想,是不是我们的立足点太高了,学生够不着。如果试着把立足点放低一点,不要去再三空洞地强调“了不起”,而是从“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亲的信赖”这个角度,是不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比如在导入的时候如果能找一段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真正感受地震的惊心动魄。然而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有一位父亲却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是爱,是

8、父母对孩子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然后再次把视角转向儿子,父亲在地上徒手挖了36个小时,儿子在地底下等了36个小时,是什么信念让他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支撑了36个小时,是信赖。正是因为父亲的爱、儿子的信赖,才创造了这么一个生命奇迹,才成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由此再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是怎样表达爱的呢?这样会不会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呢?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想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姜老师多多包涵。最后,我想用咱们毕节市的专家袁爱华校长的一句名言来形容今天的活动。袁校长曾经说过:“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盛大的约会,执教者精心装扮自己和自己的课堂,然后欣然前来,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约会,于一群热爱学习、志同道合的同行们约会。”今天的约会让我们收获满满。谢谢姜老师!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