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061629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届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班级:_ 姓名:_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态度: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2.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区别: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是不可分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

2、法论,要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从中概括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唯心主义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5.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3、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这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7. 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只是猜测

4、,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常见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并发展了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常见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狄德罗:自然界由树木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

5、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正确揭示了物质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8. 唯心主义有哪几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常见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无外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是我们的表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鬼神、绝对精神、理、理念、上帝)。常见观点:神创论;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

6、先”。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1.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什么?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 自然界的物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7、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4.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为什么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5. 如何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6. 如何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

8、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9、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方法论)8. 如何认识和利用规律?(经常与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结合在一起用)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辩证唯物论)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

10、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B.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注意:有人脑不一定有意识)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因此

11、,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2.如何理解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

12、沉,丧失斗志。 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 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13、,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的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这些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B.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

14、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2.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 真理的概念是什么?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4. 如何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

15、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 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要多走一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6. 如何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A.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B.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史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B.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C.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活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周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