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乃是家园.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04240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乃是家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言乃是家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言乃是家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言乃是家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言乃是家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言乃是家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乃是家园.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乃是家园关于写作的语言哲学及其他张全民(浙江宁波鄞州高级中学,邮编:315194)一、教学背景不久前,我和一个初中升学考试作文阅卷组的负责老师聊天,谈及中学生的写作,他有点不无痛心地说,现在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思维品质在不断退化,空洞乏味的作文越来越多。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我带着两个学生到故乡的湖泊边看山看水,不经意间,我请他们描绘一下眼前的湖水,其中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四个字:“清澈见底。”可是,这眼前的湖水虽然很清澈,但却很幽深,丝毫也见不到底。其实,多年以来,在纸上谈兵式的传统语言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早就习惯了言说教师既定的说法,习惯了课本上现成的

2、语言描述。见到山,总会很快地说是“高大雄伟”,以为非不言其高大就不成其为山;见到水,总会很快地说是“清澈见底”,以为非不见底就不能显其清澈。这样的语言现状,苏霍姆林斯基也在他的教育学著作中指出过,也为之深感痛心。因为不少老师从学生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就把他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和生活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学生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春雪融化时水滴的丁冬响,听不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他们只是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因而,当这些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许多词和词组的时候,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并没有跟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

3、或哲理思考发生联系,最终导致语言表达枯燥干瘪,空洞无味。苏霍姆林斯基曾以一种诗意的笔触来表达他内心的这种忧伤:“词从一朵散发芳香、生气盎然的鲜花,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只能使人从表面上回忆起它的生气”割裂了语言跟生活和世界的联系,割裂了语言跟情感和心灵的联系,语言就彻底丧失了它的终极意义,而写作也最终被架空而一无所有。二、教学构想 写作的课型是一个序列,而这个序列其实有着它内在的教学层次,它不能凭空生发或中途起家。它不像阅读课,阅读课在现有作品的支持下,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临时的切入有时很容易。因此,上写作课很难,尤其是上公开课,你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写作状况,必须事先做一些

4、教学调查和作业预习反馈,以便更有指向地进行教学设计。今天参加这堂公开课的是新高一的学生,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刚刚完成初中的毕业考和升学考,是准高中的学生。而且刚刚编班完毕,还没正式开始他们的高中学业。于是,我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调查:1、走访初中升学考试的写作阅卷组负责人,阅读部分例文,了解初中毕业生的写作语言现状;2、预先布置作业,请学生摘抄自己阅读或写作中的喜欢的语言片断,从中了解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最后,从初中毕业生的写作现状出发,我把自己的这堂写作公开课定位成一堂启蒙课,而不是提升课,它在高中写作课序列中应属于前列,或是属于初高中的一个过渡课,只是想为刚刚从初中走向高中的学生打开一扇

5、门。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语言是我们所知的最硕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语言乃是家园,我们依靠不断穿越此家园而到达所是。”奥地利思想家维特根斯坦也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只是语言的现状,遗憾的是如中国知名学者刘小枫所说:“由于科学思维的出现,由于逻辑和推论的发展,语言丧失了自己的感情内容。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剥夺的过程,语言沦为一副骨架了。”语言是写作的灵魂,因此,在这堂写作的启蒙课中,我想通过语言的欣赏和语言的创作来使学生认识语言生成的流程以及语言的诗性和神性,从而建立语言和心灵以及生活的

6、联系,从而热爱语言,热爱写作,热爱生活。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我努力避免传统教学的逻辑化、知识化、琐碎化倾向,避免概念的过多引入与干扰,努力提供一个简明的教学流程,让一堂写作课更多的考虑到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而充满一种欣赏、实践和体验,并由此相对自然地生成写作的一些认识和能力。整堂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语言片断的品读,明确语言生成的流程;下半部分通过活动体验,来体认语言的生成,并感知语言之于人存在的价值意义。三、教学流程1、导语:语言现状评说2、语言欣赏活动:(1)呈现学生摘录或写作的精彩语言片断,初步感知语言的意蕴。(请学生诵读,师生现场点评)(2)呈现教师摘录的经典语言片断,进一步感知语言的

7、意蕴,探寻语言生成的流程,澄清“语言从哪里来”的问题,明确写作的语言哲学方向。 语言 心灵 生活(情感体验与哲理感悟)3、语言创作活动:通过“欣赏音乐”这个生活场景的构建,从生活这个源头出发,实践语言生成的流程。请学生欣赏音乐,引导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感悟,自由地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字。4、语言交流活动:通过师生语言创作的现场交流,体认语言生成的价值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之于语言的审美天性和创作冲动。(1)呈现学生现场创作的语言片断。(请学生诵读,教师现场点评) (2)呈现教师创作的语言片断。(教师诵读,并略谈感受)5、结语阐述语言之于存在、之于灵魂、之于生活、之于生命的意义。 备注:教

8、学内容选择注意典型,如教师选择的三个语言片断分别选自现代名家、当代名家的散文以及当下时文;教学环节之间注意过渡和承接,如活动体验(音乐欣赏)和教师选择的最后一个语言案例相关联,如幻灯片的切入始终考虑到环节的转换等。四、教学语言1、导语这是一个诗意匮乏的时代,也是一个语言枯萎的时代。语言正在退出我们的心灵,渐渐地变得公共化、日常化和平庸化,渐渐地沦为政治、商业、娱乐、考试以及一切利益炒作的附庸和工具。堂而皇之的政治宣传,漫无边际的新闻奇谈,大肆渲染的商业广告,场面火爆的搞笑节目,名目繁杂的考试题目,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都扯着语言的旗号充斥着现代人单调、忙碌而又喧嚣的生活。2、幻灯片呈现学生作业,

9、教师现场即兴点评。语言绝不仅仅是符号和笔画,绝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语言更多的和情感有关,和思想有关,和生命有关,和生活有关。其实,语言是我们的灵魂得以诗意栖息的家园。3、幻灯片呈现海德格尔名言。法国画家高更有一幅画,画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不过,在这里,我想把其中的一个词语替换成“语言”,那就是“语言从哪里来?语言是什么?语言往哪里去?”。事实上,在这个追问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个问题,只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语言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今天,我也摘录了几段精彩的语言片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语言,感受语言,逆流而上,去感受在水一方的美丽的语言,去探寻语言生成的一个流程,

10、并最终明确我们写作语言的哲学方向。4、幻灯呈现教师摘录的精彩语言片断,请学生朗读,教师点评。(1)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点评 日常的生活在体验中变得隽永,在郁达夫细腻的体验描述中,我也想起了我的小学,小学是一幢民国洋楼,中间有一个大院子,大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冬青树,冬青树开花季节,也是落蕊满地,我们小学生也要去扫地,便拖着一把长长的竹扫帚去扫,微微潮润的泥地上也便留下了如郁达夫所说的丝纹,这一切如今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体验,只是郁达夫替我说出来了。(2)史铁生我与地坛语言点评 在史铁生的这段文字中,已经几乎没有了语言加工的成分,是纯粹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的流露。几个“譬如”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并列

11、在一起。直到现在,很少会有人谈及史铁生写作的语言技法,史铁生的文字让人感动和流泪的是他残废后那段孤寂的日子里所获得的无人能及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啊。(3)春华沐浴音乐的河流语言点评 听音乐,是我们每个人常有的生活经历,但作者春华听音乐的时候,却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其实,不单单听西方经典或中国经典,听流行歌曲,只要善于调动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依然可以写出精彩的个性语言。有一位作家,说他在一个晚上听周杰伦的东风破,也听得荡气回肠,他说,听的时候,最好将台灯调到最暗。5、板书呈现语言生成的流程。语言心灵生活情感体验哲理思考6、活动创设:音乐欣赏,听陈蓉晖的小提琴我的祖国,师生写

12、作及交流。就让我们从生活出发,在音乐欣赏中,顺流而下,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感悟,抵达语言的彼岸,重温语言的美丽诗意,重新找回我们心中失落已久的对于语言的审美天性和写作冲动。7、幻灯呈现语言哲学名言,教学结语。语言是存在的证明,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家园。我们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升华,我们的人生就在语言中敞开,并走向澄明之境。五、备课日志1、那天下午,一个人,打开音响,听陈蓉晖的小提琴,不知为何,眼睛又湿润了。在那么多的乐器中,能让我潸然泪下的多是小提琴。还记得上次流泪是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已是四年前。2、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心动的还是那几段文字,那破壁间的牵牛花,那地上留下的扫帚丝纹,总是会在倏忽之间钻进你的心底里去。那文字极淡,但生命体验极深。郁达夫也说自己的文字里有着水一样的春愁。所谓情深至处,其淡若水。3、读史铁生的文字,从没想到过“技术”这个词;读史铁生的文字,你觉得里面全是生命的对话。我们所无法臻至的生命之境,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替我们达到了。读史铁生的文字,你会想到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的那句话:“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