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03687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美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朱自清先生早期写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在文中,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那弥望的田田的叶子,那或袅娜或羞涩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月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都让我们沉浸于作者精心创设的氛围中流连忘返。 一、生动优美的比喻 1.依形态设喻,情景交融。比喻形成的要义是本体与喻体间要有相似性。荷文写月下的荷塘,要着重突出荷塘恬淡安静之美,以显现写作者求静而未得的心理路程。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其主体即是以荷花为中心的群体意象)都要有静美的共性特征。

2、基于此,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下荷塘之美表现殆尽。“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形态因位置的高低和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明珠”是绽得正艳者,“星星”是含苞待放者,而“刚出浴的美人”,则是取其整体形貌,如美人面容姣好,在月下自有袅娜的身姿。这里,作者的设喻完全是援物之形态而发,把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特点的荷花都绘至眼前,可谓取其精要,状其物亦绘其形,做到了形神兼备,融情入景了。 2.依感觉设喻,如梦似幻。荷文因是写月下之景,难以尽到穷形尽相、意旨酣畅之妙,但作者却

3、于行文中巧妙运用通感修辞,借助听觉来补充视觉感受之不足,在应留白处尽情激发阅读者的想象,使景物之美、情意之深、旨趣之妙都得以呈现。所谓通感,就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作者在形容荷香之时,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与“歌声”原本不搭界,形同异路,但作者却看到了清香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与歌声在夜晚高远处的微茫、缥缈有相通处,从而下笔如有神明,妥贴蕴藉,含意隽永。这种通感的修辞,不仅化出深幽空灵的意境,也准确传达了写作者蒙眬含蓄的心绪。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4、奏着的名曲”,“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之态,却有意笔先成的美感。 3.依夜月设喻,妙语天成。文中的比喻,最精彩处是新、奇、怪,在常人意想不到处突出奇想,从而把月下景物描绘得形显神现,准确地捕捉到了写作者瞬间即逝的心境。“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夜已深,四围一片静寂,月因淡云的笼罩而不能朗照,此种意境,最难描摹。作者信笔从夜深人静、人已酣眠处着笔,把满月喻成酣眠,把蒙眬的月喻成小睡,巧妙、新奇而又合于情境,非朱先生笔力无以

5、成此种妙趣。又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灯光”的昏暗与周围之静是合拍的,而“渴睡人的眼”也与夜之深相吻合,这种比喻,简直是天成的妙语,但朱先生之前,又有谁人知晓而致用呢?由此看来,比喻之巧之妙,也是烂熟于大家之心胸,非表情达意之需,是不能水涌泉出、发而成文,终为人知的。 二、韵味十足的叠词 文学作品中叠词的恰当选用,既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表达的内容更加准确,又可以做到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在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特别是古典诗歌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

6、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在荷中,朱自清先生也通过运用叠词,深化了物态情茂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蓊蓊郁郁”这一双音节的重叠,不但说明树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这样多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准确生动的表现了景物特征,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三、独具匠心的炼字 炼字又称“炼词”。指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

7、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朱自清先生在荷一文中,也给我们展示了他深厚的炼字功力。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不用“开”而用“点缀”,不用“印”而用“画”,用语精妙,是客观的景物仿佛是有人有意为之,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而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段中的动词选用,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泻”字,照应了“流水”的比喻,增强了动感,表现了月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生动的写出了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状态,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侧面表现了月光的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准确贴切的动词,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可谓一字千金。 作为现代散文的名篇,荷的艺术之美还体现在文中的很多地方,如双层环形的独特结构,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清新淡雅的意境创设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像荷这样的美文,一定是常读常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