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西栅导游词.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030551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镇西栅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乌镇西栅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乌镇西栅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乌镇西栅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乌镇西栅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镇西栅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镇西栅导游词.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镇二期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

2、、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草木本色染坊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

3、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叙昌酱园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

4、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亦昌冶坊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

5、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

6、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乌镇西栅三寸金莲馆 解说词过去有人说:三寸金莲是江南女人最美所在。也有人说:封建枷锁森严的地方比如传统文化丰韵,我们现在即将进入三寸金莲馆,就是感受千百年来缠足文化在中国封建历史的沿革。而我们乌镇设了这样的一个展馆,目的在于:客观展示这段裹小脚的历史,向您讲述乌镇的历史,裹脚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现代年轻人可能没办法想象,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最主要的不是美丽的容貌、丰满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脚够不够小,够不够迷人。三寸的小脚,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三寸金莲”是最美的标准。可以说不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图

7、片,不看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小鞋子,也许咱们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小脚女人们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先看这组非常逼真的蜡人像,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金莲”这个名字的由来。其中最多的说法是,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赤脚走在用金箔铺成的地毯上,在上面留下莲花状的脚印,产生了步步生莲花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根据小脚的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在第二进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玻璃柜里分别陈列了宋、元、明、清、民国的裹小脚的珍贵实物。旁边的版面上向大家介绍了缠足的起源发展史,大家可以仔细观看。据史料记载,最为规范化的“三寸金莲”应该出现在南唐时候。南唐后主李煜宫嫔窅娘用布帛缠脚,着素袜在金莲花上跳舞,舞姿曼妙,莲步轻巧

8、,被李煜誉为“凌云之态”。因此,在皇宫始兴缠足之风。后随着缠足之风的蔓延,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中国人历来崇拜纤足,就连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缠足之风也远胜于南宋,最明显的是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写人先写脚,写脚定要小, “三寸金莲”之称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出现的。过去文人雅客到妓院喝花酒“行酒令”,用的酒杯也是三寸金莲的陶瓷杯,甚至直接把女孩子的鞋子当作酒杯“伎鞋行酒”。在我们旁边就有一家以金莲为主题的金莲酒吧。缠足到明代开始被赋予礼教色彩,女人的缠足不仅仅为了所谓的“有个好嫁”。更甚的是大脚者成了被耻笑的对象,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成亲当日,风吹轿帘动,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无意间被人看到

9、,好事者在元宵节那天在一个灯笼上画了一个大脚女子怀抱一个西瓜“怀(淮)西(瓜)女子好大脚”,有意讽刺朱元璋娶了个大脚老婆。从此就有了“露马脚“之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的老婆都敢拿来讽刺,可想而知在当时裹小脚有多风行!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由此便引出了并展馆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各种款型的金莲鞋。下面我们可以

10、看到在这里陈列的72双花纹各异、各有寓味的三寸金莲鞋。在这一双双秀美小巧的金莲鞋里面包含了小脚女人们的才情与向往。更是写就了古代女人的痛快和辛酸。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由此便诞生了横跨几个朝代的“三寸金莲鞋”文化。在这里我们看到几乎每一双鞋上,都有传统吉祥的花卉图案,除了赏心悦目外,很多图案都有含义在里面。像绣有荷花与盒子,寓意着和和美美;绣上蝙蝠、寿桃、钱币,寓意着多福多禄多寿;这边还有一只绣有英文字母的鞋,从这上面可以看出鞋子的主人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绣有花蝶的,其主人必是春意融融的未婚少女;绣有莲花、桂花的,其主人必是企愿“莲生桂子”的新婚少妇;绣有金鱼的为“金玉满堂”的富家女子。可

11、以说一双三寸金莲鞋就是一个谜语,一段寓义。除了绣花图案差异外,金莲鞋也像现代鞋一样有春夏秋冬鞋之分。一般春鞋的鞋面厚薄适中,布料颜色多以翠绿、粉红为主,而夏鞋当然是以透气为主,秋鞋较厚实饱暖,鞋面色彩也较深些。冬鞋通常是用棉花或丝绵填充鞋帮。还有雨鞋,套鞋、订婚鞋寿鞋、丧鞋等各具形态和功能的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睡鞋,因为古代女子裸足是一个禁忌。所以女子睡觉也会穿上睡,然而有的睡鞋是“性的催化剂”,鲜艳香软的睡鞋具有床第间挑逗助兴的作用。最特别的要数新婚睡鞋,玻璃柜里的这双大红的就是,新婚睡鞋通常是母亲为出嫁女儿准备的洞房花烛夜所用,通常鞋内却藏有春宫画,鞋成了母亲教给女儿的最难启齿的知识载体。

12、可以在洞房花烛夜,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有趣发明。看过了不同功能不同地区的鞋,接下来介绍一下不同款型的鞋。这里有按照鞋子鞋面的有无,产生了没脸鞋和合脸鞋;鞋面以丝线为网络,用两帮合成的网子鞋;平底弓鞋,前端作倒勾状翘起的古式晋鞋;下面的套鞋与上面饰裤(裤腿)相连而成的靴子;鞋底呈葫芦形的葫芦底鞋;清末明初北方妇女最常见的弓鞋形式尖口鞋;以及深脸圆口鞋、方口两截鞋等。下面我们要看到平常所说的“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孰不知裹脚布又臭又长并不仅仅是“老太婆”的专利,在主宰了我们千年的小脚文化历史上,那臭臭长长的裹脚布,虽然说是缠绕于每个女性的足间,不如说是是缠绕于

13、女人们的心间。就连三四岁的孩子也不例外,八尺到十尺的裹脚布,白、蓝、红为主流色调,颜色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蓝色可以收敛溃烂伤口,同时不必频洗,因此是初裹脚的幼女和下层妇女所用;红色历来是喜庆的专用色,是新娘或妇女游春时使用;用丝罗织成的裹脚布应该是“裹脚布世界”里的贵族了,它们边缘完整、坚固密实为裹脚布的上上之材。还有裹脚之用的藕覆、腿带、裤腿、挂跟等,都是给女人带来无数痛苦的附属品。那么古时裹脚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来讲,缠足的年龄通常在五岁到八岁之间,年纪太小骨头太软,裹脚需要很用力,所以这时候开始很容易成残废;年纪太大的话足部骨头太硬,又不容易裹成形。旁边是缠足工具展示区,就有花样簿,绣

14、花绷,鞋楦,线板,针盒,熨斗等缠足工具,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缠足的五个阶段。一:“试缠”:用裹脚布轻轻拢着足趾头,使它略微向下弯些,不会感觉有太大的痛苦。二:“试紧”:再缠足时,力度略略加强,此时两足疼痛加剧。三:“裹尖”:经过一番紧缠,将八个足趾全部踩在脚底下,此时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六至八个小时才能略微减轻,此阶段足趾节多生鸡眼,或红肿甚至溃烂,寸步难行。缠到最后,第三、四、五趾的蹠关节会严重扭伤,甚至脱臼,痛苦之极。四:“裹瘦”:把四个足趾全部压在足下后,再把脚把骨(小趾蹠骨)缠到脚下去,此时脚成尖形,在此期间,每缠足时,要使足把骨向下无可再屈。五:“裹弯”:将脚面骨折断,在脚掌心裹出一道

15、深深的凹陷,脚的长度明显缩短,裹弯的时候,痛苦程度稍有缓和。好,最后一进是休息区,我们在这里向大家展示是女孩着喜鞋出嫁的场景。如果有兴趣的话在休息区里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着小鞋的感受。我们可以体验一下古时妇女的痛苦。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

16、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草木本色染坊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