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资料1 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022444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6年资料1 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956年资料1 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956年资料1 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56年资料1 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6年资料1 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介绍祖国医学治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书”李墨廕 祖国医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辛勤积留下来的一大宗国家的科学财富。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的重视,积极地发扬我国医学文化遗产,不断地发现了和推广了不少的中医治疗经验。证明祖国医学是丰富多采,而且有许多治疗原则更具体反映出我国医学的特点和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特点。祖国医学的成就表现在各个方面,它不但对顽固的慢性病能够治疗,而且对多种传染病也有治疗方法。麻疹是现在世界医学尚无很好的办

2、法来治疗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然而,恰恰在祖国医学中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对麻疹治疗是具备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的。在目前政府动员与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下,我想来介绍一下中医的麻疹专著“麻科活人书”,以供同志们的参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麻疹多发生于小儿,所以一般祖国医学文献中均将之列入小儿科内。考祖国医学文献中首先很明确的记述麻疹症状的当是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078年)疮疹候曰:“面燥?br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但古人多是将天花和麻疹混为一谈。至陈文中(公元1241年)著的痘疹方论载:“凡小儿斑駮疹毒之病,俗

3、言疹子,是肺胃蕴热,国时气蒸发于外,状如蚊蚤所咬。”始将天花与疹子区分开来。明代张介賓(公元1624年)景岳全书载:“盖疹者痘之末疾,苏松曰沙子,浙江曰?br子,湖广曰麻疹,山陕曰肤疮或糠疮,北直曰疹子。其候咳嗽、面肿、腮赤、目胞泪汪汪,乍凉乍热,或恶心呕哕,或以手搯面目者,是即出疹之候。在疹期,初热一日至次日鸡鸣时止,渐见咳嗽,六日早时,其疹先出两颊下,细细红点,至午时,面手背并腰,浑身密密俱有红点,七日普遍。”对麻疹名称与症状描述得很详细。吕坤(公元1629年)麻疹拾遗所述:“疹细如芝麻,故名曰麻疹。”才正式有“麻疹”的名称。古人在长时期临床观察,对麻疹认证、治疗和调理各方面,均有一套很好

4、的宝贵经验,一般儿科书中均将麻疹和天花并列为一门,历代各家多有:“麻小症大,险甚于痘。”之说,可见他们对麻疹都是非常重视的。“麻科活人书”是我国一部专论麻疹的书籍,是清代谢玉琼先生(公元1748年)积数十年的精力,根据“麻疹辨症”,“麻科秘本”二书,综括各家治麻心得,间羼以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而著成的治麻疹专书。这部书共分为四卷,首先概括地介绍了麻疹辨症、治法和用药要诀,又将一般常用治麻疹的药物分成二大类,一类为“宜用药性”九十八种;另一类为“麻后宜用药性”五十六种,所谓:“至于药性,更宜洞悉。”,“既识药性,用亦有时,”,“用药知时,治有成方,”将一切内容很简明扼要地介绍出来,使人人读后,能以

5、循序渐进,对麻疹证治,得到一个梗概了解。其次更进一步地将麻疹分别其症候变化和用药宜忌等,也很详尽地,纂编为一百八条,务求完善,不厌繁复地归纳了自己临床经验所见,真是一部宝贵经验的实录。谢玉琼先生自序中说:“今春麻症震作,变症非常,殇残颇众,凡经余调治者,万获万全。”信非虚语。原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现在我仅择其犖犖大者,简略地谈几点:在认症方面:它首先就说到:“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非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似,其变也比痘非轻。”古人对麻疹病原体虽然不可能了解,但已意识到其病原体是人人不可避免的“毒”;而更知道必须在流行时期,互相传染和这种病设若调治失宜是很危险的。其对麻疹症状观察,

6、极为详尽而具体,如所记述的:“麻疹初潮未现标时,必身热憎寒,头疼咳嗽,或吐或乾呕;或泻或腹痛,或鼻塞或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烦燥不宁,麻疹小而色红碎密其行于皮肤之间,夫麻疹初起既与伤寒相似,而认麻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这些记述既简洁而又详细,较诸近世医籍记载,真是可以萞美。祖国医学对麻疹认症的最大优点,是在于根据疹子出的颜色,出的多少,疹子分布的情况,和疹子消退的迟速等等,而来判断麻疹病人的病势轻重吉凶。这在我们临床应用时,也是屡试不爽的;而且我们依据这些方针,可以早期施行救治,使危笃病人免于死亡。我认为这些地方

7、应当是我国医生学习和研究麻疹的一个重点问题。书上关于此类记述也非常之多。如:“麻疹祇要齐苗,苗齐功居八九,其后不过调理而已,形色喜鲜明而嫌暗滞,不妨其多,总要出得透,透则内无留毒。”“麻出连串如珠,颗粒分明,红活光润,方为美候,若麻出而红肿太甚者,此毒大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变紫黑乾枯隐伏恶症。”“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身有微汗,滋滋润润,气不甚粗,身不焦热,麻出必轻;谈红滋润,头面匀静而多者轻。”“头面不出者重,早收者重。”等等。其次古人对出血性或黑麻疹的认识:“口、鼻、二便出血者毒重。”“黑黯乾枯一出即收者不治。”对合并肺炎的:“气喘鼻乾,更又鼻掀,气喘心前吸者,鼻扇口张,两目无神者不治

8、。”对肠炎下痢者:“麻后泄痢不止者不治。”等等记载更说明这些经验的翔实可贵。在治疗方面:祖国医学治疗传染病,是依据病情变化,辨别病人抗病的能力,而更照顾到季节气候等条件,来确定治疗的方针。中医治疗传染病的观点,认为主要决定于“正”“邪”力量分争消长的情况即人体的抵抗力和病原体斗争的情况,医生观察“正邪相争”的形势,即人体抗力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孰胜孰败,来决定及时运用适当的方法与药物,以造成有利于抗力,而不利于疾病的条件,来战胜疾病的。这是中医治传染病的一个大原则。中医治麻疹也是本着这一原则,又具体地制定了“升发清凉、解毒,”的治疗方针。医生根据临床所见病象变化,掌握了这些具体治疗方针,用来调节

9、人体的病理生理机能,使之战胜疾病。这些临床治疗原则是古人从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从全面考虑,综合出来一种治疗麻疹或其他传染病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中弥可珍贵一个特点,也正是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发扬的宝贵东西。原书中对麻疹治疗,首先告诉我们应当注意季节气候,随着环境气候的不同,而变换治法。“凡遇麻子出现,详看天令如何,假如日暖又風和,荆防败毒堪可,若是时行疫疠,芩连消毒宜多,用心调理救沉疴,莫学观天井坐。”谈到治法的关键问题,指出先宜透表,所谓:麻疹无论尖大细小,悉以透表为主,方无后息。对升发、清凉解毒虽是治麻疹主要方法,然应分别先后,不可浑用,“麻疹不能透表者,谓混身麻疹藏于皮肤之中,欲出而不能透

10、也;因风寒鬱遏未能疎托,以致皮肤乾燥,毛竅疎立而然,此宜疎托为主;因火毒内炽,热极不能透表者,此症麻疹根地头粒混成一块,而色红紫,急宜消毒清热;因中气本虚而不能透表者,此症皮肤不燥,唇口淡白,二便如常,虽有蕴热,不可轻用寒凉,即用峻剂升发,亦终不得出透,但当分利使之内化可也。”更告诉我们应注意病人体质及抗病机能强弱来进行治疗,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最宜,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其暴必欲其正,远寒远热,阴阳之胜负不齐,责实责虚,人品之强弱或异。中医对麻疹临床症状的观察也很仔细,更能随着症状的演变而予以不同的治法,如:“麻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

11、热势越而不留,二便清调,邪气行而无壅,腠理拂鬱兮,即当发散;脏腑秘结兮,急与疎通,虽不必忧,邪从解;自利勿遽止,毒以利松;麻后变痢兮,热毒移於大肠;咳嗽咽痛兮,痰气滞乎心胸;口渴心烦,法在生津养血;饮食减少,治须调胃和中,余症无常,临期变通。”以上所谈的麻疹治法概略,每个字都是从实践中体会出来的,也就是中医用来对付麻疹屡用屡效的宝钥。对预防麻疹后遗症或续发症,古人也曾提起我们的注意,如:“麻症预防四症,不治常致误人,遍身余热欠清宁,咳嗽连声牵引,牙齿疳生走马,痢下赤白难禁。”对麻疹的调理,古人也更是非常重视的。对一般禁忌,除了避风及防外界其他传染病侵袭之外,更特别注意饮食,忌食生冷,辛辣刺激物

12、和一切雞、鱼、肉等荤腥油腻不易消化食品,对过分酸或太咸的食物也须暂时不吃。如:“麻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酸碱不禁兮,为咳为喘,异气纵 威,变症宜参。”上面所说的很简略,只是就一部分中医治疗麻疹的原则和治疗麻疹的观点方法粗浅地介绍了一下,至于具体内容则详载原书,这里就不及枚举了。总之,“麻科活人书”可以说是祖国医学中防治麻疹的一部很有价值的专著,所记述的内容均系从临床实践中得来,应用之时,翔实可靠,所谓得心应手,万试万应。文字亦清浅易懂,且都编成韻语,朗朗上口,以便记诵。确是我国中、西医师特别是小儿科医师,应当学习的一部著作。 (本文发表在1956年1期第48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