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教学之花依旧绽放.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0199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传统教学之花依旧绽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传统教学之花依旧绽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传统教学之花依旧绽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传统教学之花依旧绽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传统教学之花依旧绽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让传统教学走入课堂我国著名教授孔庆东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从孔子那里开始继承传统。” 大哉孔子!诚哉斯言!语文教学从孔子那里开始继承传统,语文教学才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大地。 一、继承“思无邪”的诗教传统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朱熹解释说,“孔子称思无邪也,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 劝善惩恶的诗教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光荣传统,保证了几千年来民族性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无数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悟”为基

2、本特征的民族智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继承诗教的优良传统,就要从语言入手,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融入人文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二、继承“四毋”的思想方法 论语记载:“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说,孔子平时拒绝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事之未至,不妄为臆测;二无期必心,事之未来,不期望它跟预想的完全一样;三无固执心,不会偏执于某一种想法;四是没有唯我心,凡事不是以我为尊。为了避免“意、必、固、我”,孔子寻求和谐的智慧,凡事“扣其两端而竭焉”,什么事都从正反两方面推敲,避免片面化的错误。 拒绝“臆测心”,就不会一味地想当然,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成绩就是成绩,问题就是问题,实

3、事求是,不搞绝对化;拒绝“固执心”,对诸如工具性和人文性,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就不会偏执于某个方面;拒绝“期必心”,就不会因为对课改理想的热切期望而盲目乐观,也不会因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悲观失望;拒绝“唯我心”,就会减少患得患失,把个人荣辱放在一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继承“愤”“悱”的启发式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启发式教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索。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夫子,已有定论。启发式教学之所以历久而弥新,是因为符合认知规律。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也就

4、是学生有了求知欲并遇到思维障碍时,老师才予开导;二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也就是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老师才予提示;三是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运用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具体化,老师再教学新知识。 实行启发式教学,一是要循循善诱。比如,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先后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使子路逐步认识到君子的全面内涵,首先是“修身 敬业”,其次是“使统治者安乐”,然后是“使老百姓安乐”。循循善诱,绝不是刻板教条,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循循善诱。 启发式教学,二是要培养质疑能力。孔子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时说,“不曰如之何

5、,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也已矣”,意思是对一个遇事不问怎么样的人,他也不知怎么办了。可见,有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 启发式教学,三是要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孔子说,“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应是语文实践的题中之义。 四、追求“三亦”的人生境界 论语开篇,开宗明义地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把读书、交友作为人生乐事,追求不求闻达的豁达态度。 读书,能提升国民素质,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的读书,应该多读积累性的书,多读经典的书,读论语,读礼记,长教育智慧,读唐诗宋词,

6、读韩愈、苏轼,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腹有诗书人自华”。 交友,可以是现实中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时有一聚,神吹海聊,人生一大乐事;可以是网络中的朋友,聊聊生活中的乐趣,发泄生活中的苦恼,不求永恒,只在有缘;还可以和大自然为友,迎着春风去踏青,仰卧草坪观明月,物我两忘,和大自然融为一起。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绝大多数小学老师不会很有钱,不会很有名,只能平淡过日子,这就特别需要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做横向比较,只做纵向比较,自己和自己比较,教学是不是更顺手了,是不是更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做一位安贫乐道、孜孜以求的本分的教师。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让我们继承孔夫子,汲取大智慧,成就新课程,成为好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