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的教学.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98113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包诗的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包诗的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包诗的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包诗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包诗的教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湖二小校园诗教课题研究论文浅谈 “文包诗”教学 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第一, 关注文体。“文包诗”,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文包诗”,顾名思义,核心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教学时首先思考的是,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然后由诗到文,最后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

2、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教学

3、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在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的四个目标维度:一、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 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文包诗同样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去我们曾经把一首诗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缺少一种整体感知。文包诗的教学就要求给学生一种整体认识,从诗入手,以诗统文,诗文对照,最后归结到诗,力求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情感有一个整体把握。如何通过文包诗的教学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了?这就要借助于阅读教学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当然运用到文包诗的教学中有所不同。比如说对一些关键意象的感悟和想

4、象,对诗歌和文章中的补白就有所侧重,这是文包诗“诗”的性质决定的。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这也是文包诗的特点决定的。文和诗是一体的,二者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诗中的关键词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再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加深这种情感体验。文和诗中的情感不是孤立存在,它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文字或关键词,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时也不能形式单一,必要时可以补充内容来加深认识,可以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到的内容来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课外的古诗加以佐证。比如说以思乡和送别为主题的文包诗就重在体味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如何体味这些情感,则要在体会诗人是如何表

5、达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它就失去了意义。”而诗就以奇特的想象和思维的跳越而著称,由这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的转移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文包诗同样具有这些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感受空间就成了文包诗的教学目标目标之一。并且文包诗比单纯的诗歌教学还要丰富一些,因为文章中也有许多“空白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写一写,只要学生不偏离诗与文,符合情理,就应当肯定学生。四、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安排了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安排了一系列文包诗,是有其目的的。我们要思考和探究编者的意图所在。文包是的教学除了前面要完成提到的三个大的目标之外,还要做些什么?我想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有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通过文包诗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自己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能从找到的资料当中能够自己需要的内容来帮助自己理解古诗。在三个年段当中这个目标是一以贯之的,是分层次向前推进的,在不同的年段应当有不同的要求。高年级文包诗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古诗自学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