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97223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深入理解本文的观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教学设计】通过研读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在讲此课之前,可以学习单元说明,进而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

2、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三、课文分析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2)水浒传红楼梦中

3、几句谩骂性的话语。(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

4、色。(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2理清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

5、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二、整体感知阅读马南

6、邨不求甚解一文。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

7、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四、板书设计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侧重点: 写作 读书角度: 态度 方法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

8、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9、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0、。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

11、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

12、,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谈读书 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

13、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