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方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97066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方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咀头中学信息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程实验的背景及目的意义:1、自2002年来我校初中段全部实施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六年来,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

2、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2、自从我校被确定为陕西省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学校信息技术的设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使用网络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为我们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打破对学生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能力全面提高约束的瓶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重点是通过个别学科的部分章节的个案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预测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是,学生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适应。 3、目前国内外都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及信息

3、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目前在这个领域研究最深的是何克抗教授,他正在研究与课程深层次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但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科教学模式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形成教学模式后,可以为各个学科、广大教师所借鉴,有力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二、学校发展主要优势: 我校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基础上,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学教学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功能、教学进程、考试方式等结构的转变,即教师由教(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导(指导、教导、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媒体由教具(知识的播放工具)转变为学具(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既是感

4、知的对象,又是认知手段),教学进程由描述转变为流程;考试方式由卷面考试转变为网络在线测试,实时给出答案,以便于当场解决问题。 突破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5、,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

6、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四、实验题目:信息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五、实验对象:06级1、2班 对比班:06级7、8班六、实验研究的变量要素(1)刺激变量(自变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和背景,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教材中创新因素。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做到信息技术和学科深层次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呈现方式的协调发展。(2)反映变

7、量(因变量)在实验样本的对比中,实验班级与对比班学生通过实验在创新人格特征和创新能力上相比要有明显差距,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文精神发生了积极变化,学生无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各个学科得到协调发展。教师教学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教研意识和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3)控制变量(中间变量)在实验样本的确定上,实验班级与对比班学生、教师相对稳定;学生来源、知识基础、性格、兴趣相对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无较大差异;实验班级与对比班使用的教材、教辅用书、教具相同;实验班级与对比班都不增加课时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不造成人为的不公平竞争气氛和人为干扰因素。七、阶段安排:

8、(一)试验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3月)1、确定实验方案; 2、参加课程改革启动会议; 3、组织相关人员(管理、教研、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资料; (二)课改实验第一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7年7月)1、确定课题 2、成立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3、全面启动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三)课改实验第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1、研究个案形成教学模式 2、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课改观摩交流,研究改进实验工作; 3、定期组织校本培训(实验年级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 4、定

9、期对实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就和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积累数据,对照分析,比较研究; 5、定期组织录像课、研讨课。 6、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 (四)第三实施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1、边推进实验工作,边总结、推广经验; 2、进行材料汇总工作; 3、规划结题事项; 4、总结材料; 5、召开结题会; 6、完成总校课程改革总体部署中的有关工作。 八、实验组织机构: 1、 课改领导小组: 任新海 韩 修 张建平 职责:具体负责课改领导管理工作,为实验提供必要的政策,社会支持和必需的物质经费保障。 2、课改工作小组:组长: 吴剑 成员: 张建联 王建设 王 懿 雷惠丽 马让成 、王静 职责:组织实验,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