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959810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一、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 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在信息技术某 项特长的愿望;形成从环境中敏锐地捕捉信息的意识,并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掌 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 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 维护常识,能够主动防范或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价 值观念及责任感。二、小学阶段目标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 标也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另外,针对信息技术课 程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方面的特殊需要,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优势,对义 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行为与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小学阶段应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 理各种信息的需要。为了有利于学习迁移,小学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的基本 结构,包括信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工作过程。1. 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并逐渐达到熟练,能够利用计算机存储与管

3、 理各种信息资源。2.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一般常识,能够从表达思想3. 能够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现场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加工, 使其满足利用的需要。4. 能够通过浏览、搜索等方式获取网络资源,用于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拓展学习活动的范围。5. 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创作具有一定结构的多媒体作品,表达思想和观点。6. 能够利用包括 E-mail 在内的至少一种远程通讯工具开展网络交流,发布个人观点或 作品,并通过与远程伙伴交流、合作,拓展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丰富个人观点。7.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常识,学会使用一种杀毒软件做好日常安全维护工作。(二)过程与

4、方法 强调学生亲身参与信息活动,经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实问题的过 程,获取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1. 通过亲历围绕一个主题获取信息的过程,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 过回顾个人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成果,发展思维。2. 围绕一个特定主题,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必要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 选择一种合适的信息集成软件,创作多媒体作品,个性化表达思想观点。3. 能从信息表达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感受不同类型的信息及信息的不 同格式对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作用,体验创作的乐趣。4. 尝试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

5、通讯工具,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比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 界在合作关系、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联系与不同,感受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阶段特别强调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对信息社 会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的感性认识,从小培养与未来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学习观、价值观, 为将来成为信息社会的良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1. 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敢于尝试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并将其应 用到个人学习与生活之中,消除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初步认识机器是在人 的控制下为人服务的,为建立科学健康的人机关系打下基础。2. 感受信息的有用性,初步形成主

6、动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清晰表达自己的观 点以及在合作活动中发挥自己能动性的意识和态度。3. 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活动,体验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表达与交流等方 面的优势,感受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4. 感受网络虚拟世界的神奇与奥秘,知道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通过观察分析 案例,能够对各种网络行为做出适当判断,在网络交流活动中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初步养成 健康的网络学习习惯。(四)行为与创新 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启蒙阶段,因此,特别强调对学生操作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 为指导,激发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勇于尝试技术创新。1. 从小养成爱护计算机、健

7、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习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积极探索 计算机工作的一般规律,不拘泥于刻板操作,创新性地使用工具,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2. 形成主动获取并积累信息的习惯,养成定期整理个人文件的习惯,并做好安全防护 工作,定期查杀病毒。3. 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交流与发布信息时不散布、不传播虚 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维护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4. 初步形成对信息作品创作的规划意识,能够通过规划、分析、设计、制作、评价与修 改等活动,感受作品创作的乐趣。二、初中阶段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初中阶段继续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 并逐渐强调对技术原

8、理、方法的掌握。1. 知道数据、信息及计算机信息编码、度量等基础知识,知道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熟练应用操作系统管理信息,了解计算机硬件功能及性能指标,尝试 设计装机方案,并能对计算机简单故障进行诊断。2. 知道计算机互联的原理与基础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局域网的结 构、组建,尝试基于局域网的通信与资源共享。3. 能够使用各种搜索技巧以提高网络资源搜索的效率,并能够选择合适的下载工具保存 信息,对信息的真伪、优劣、权威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 研究技能。4. 能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可读性强的文档,并能根据工作要求

9、生 成各种形式的文档文件,如封面、履历表、研究性报告、展牌等。5利用数据管理软件管理数据、信息,能够实现数据查询、统计、排序及按要求提取 信息,了解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一般功能与工作过程。6.能够使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综合利用文本、图片、表格、动画、声音、视频等多 种形式的信息,设计具有清晰严谨的组织结构的多媒体作品,并考虑具体情景与观众需要, 选择更合适的呈现方式与发布途径。7.了解多种网络通讯工具的功能与特性,知道网络交流中同步/异步、点对点/点对面几 种模式,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通讯工具开展远程交流合作。8. 能够结合产权、版权纠纷的具体案例展开讨论,理解信息社会知识传播

10、的特点及产生 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产权和版权相关规定的认识。(二)过程与方法在小学阶段积累技术经验的前提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更准确地确定 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合作,综合多 种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 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能够分析和整合获得的信息求得问题的可能性答案。2.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社区服务活动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寻求帮助与合作,开展调查、 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数据统计、编写研究性报告及发布信息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

11、验 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一般工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对工作效率的提高。3. 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或信息作品全面的评价,能够反思自己发现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的 整个过程,包括对问题的定位、获取相关信息的策略、加工信息的策略以及集成软件的选择4. 在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的基础上,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挖掘信息技术 的思想方法并能广泛迁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阶段应强调学生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理性认识,增强对技术后果的辩证分析能力,增 强技术利用的责任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1. 关注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有应用新技术改进自己学习的 意识,树立要

12、成为未来信息时代合格公民和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志向。2. 形成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并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或探索其它学科学习问题或困 难的意识。3. 通过参与更多的范围更广的信息活动以及调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体会信息 技术对人们生活、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从一些反面案例中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影响的 两面性。4. 规范自己的网络学习行为,能够遵守信息使用过程中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形成 对自己的重要信息进行保密的意识,增强净化和维护周围信息环境的责任感。(四)行为与创新 强调学生个性化地使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强调对 技术的创新利用和创新开发的意识和能

13、力。1. 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它科目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能够通过恰当地方式寻求更有力地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深刻性和创新性。2. 具有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不盲信、盲从,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参与不良信息活 动,做信息社会健康的良好公民。3. 要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在自己的信息作品或问题解决方案中 要用规范的方式注明不同资料的来源,包括论文、著作、网络资料等。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

14、衔接,参考下表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初中高中激发兴趣保持学 习动机巩固兴趣发现特 长专业学习和发展 兴趣掌握常用软件、 工具的应用技能拓展+提升初步 具备一技之长自选门类专业发 展体验信息活动, 形成信息意识自主选择综合应 用信息-知识-智 慧勇于质疑的问题 意识,敢于尝试 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改 进方案,动手创 新某一技术门类的 设计、制作、创 造二)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分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按照两个维度组织课程内容:纵向上以信息活动的类别划分内容模块,即信息的识别与 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创作、表达与交流四个模块,这是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主线;横 向上每个模块包括该类信息活动涉

15、及的工具软件,包括原理、技术、应用和社会文化意义等 方面,这是组织课程内容的辅线。这两个维度架构起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结构框架。(三)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 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 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螺旋上升”是我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结构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四个模块不是在各年 段依次进行,而是在同一个年段包括全部模块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较早地形成对课 程基本结构的认识,随着年段的升高,各模块

16、学习程度逐渐提升,这样达到“螺旋上升”的 效果。四)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 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 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五)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 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 经济,融合地域文化)。(六)“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