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病害-1.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956574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科病害-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葫芦科病害-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葫芦科病害-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葫芦科病害-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葫芦科病害-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葫芦科病害-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葫芦科病害-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葫芦科蔬菜病害一、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都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一两周内即可使叶片枯死,减产高达30-50%,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1-2次瓜后就提早拉秧,菜农称之为“跑马干”。1.症 状时期: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部位:主要为害叶片。症状: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二、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

2、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病叶率有时高达70%左右,是保护地黄瓜重要病害之一。黄瓜受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1.症 状时期: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部位: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2.病 原2.1霜霉病原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ert.) Rost菌丝体在细胞间生长,以指状吸器深入寄主细胞

3、内吸取养分。孢子囊梗由气孔伸出,1-5个丛生,无色锐角分枝3-6次。末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圆形或椭圆形,淡褐色,具乳状凸起,内有游动孢子。有性世代产生卵孢子于寄主组织中,圆形,淡黄色,自然条件下很少见。游动孢子椭圆形,生有双鞭毛,能在水中游动,游动一段时间后,鞭毛收缩,变成圆形静止孢子,静止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卵孢子散生于叶组织中,球形,淡黄色,壁膜平滑,直径2843m,在自然情况下不易出现。2.2 细菌性角斑病原丁香假单孢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pnas syringae,属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存在致病性分化,危害不同的黄瓜类型。病原菌短杆状,极生鞭毛1-5根。G-,致死

4、温度50度,Ph5.9-8.8,6.8最适。3、病害循环越冬:1890年TANAKA发现了霜霉病菌的卵孢子,并认为该病菌是以卵孢子越冬的。1903年ROSTOWZEW在被黄瓜霜霉病菌侵染的叶片上发现了半成熟的卵孢子,并指出卵孢子是在土壤中遗留的病残体上完成其整个侵染循环的。其后他对发病地区的土壤进行接种试验显示黄瓜接近地面下部叶片出现褪绿病斑,而无病土栽培黄瓜则保持健康状态,从这些研究他确信该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CLINTON一直在研究该病菌的越冬问题,但始终没有发现卵孢子。1905年推测该病菌可能有两种越冬方式: (1)在一些地区该病菌在温室中越冬,然后在夏天传播到露地。 (2)在南

5、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北方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随季风吹来孢子囊侵染所致。1919年FUKUI在研究黄瓜霜霉病时发现该病害最先来自于病土,他将稻草铺在黄瓜基部,以防土壤中病菌飞溅到下部叶片上,结果与对照相比发病率大大降低。由此他推断霜霉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但究竟以何种方式越冬尚不明确。 1927年KAWADA在采自日本北海道的病斑上发现卵孢子. 1933年HIURA与KAWADA在日本Gifu发现大量卵孢子,对卵孢子进行了描述,并认为该病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 其后很少有关于黄瓜霜霉病卵孢子的报道,至于越冬初始菌源的问题,多数人接受CLINT

6、ON的观点。 至今尚无卵孢子萌发及接种成功的报道,且卵孢子在一般情况下又极少见,所以卵孢子在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我国越冬情况: 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 华北、东北、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瓜上,秋季,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完成周年循环。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1-4个月不种植黄瓜,目前多数人推测这一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由发病较早的地区随季风吹来孢子囊侵染所致。 传播: 在田间,发病的叶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7、再侵染: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45d,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810d。随后,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为害。在我国南方冬季温暖的地区,黄瓜全年都有种植,此病能终年不断发生危害。在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黄瓜上能不断产生孢子囊,成为第二年温室和塑料大棚黄瓜的主要侵染源。塑料大棚里的病菌也可传到露地,成为第二年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此外,我国北方一些冬季寒冷地区,第一次种植黄瓜就有病害发生,有人推断其初侵染源是由南方发病地区的孢子囊随季风逐步向北传播的。前苏联和日本有人认为卵孢子可以越冬,我国辽宁省1959年也发现了卵孢子,但卵孢子

8、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明确。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孢子囊在53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为1028,最适温度为1622。当气温在20时,潜育期仅45天,而高温或低温则需810天。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病害在田间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病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有一定的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病菌不能产生孢子囊;空气的相对的湿度在83以上,经过4h就可以产生孢子囊。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愈快、数量

9、愈多。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在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因此,在黄瓜生长期间,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气候条件中,温度条件易于满足,而高湿和降雨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 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栽培管理可影响田间小气候,还可以影响植株的抗病性强弱。田间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除草不及时,可使田间湿度过大,利于病害的流行。土壤板结,施肥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保护地如果浇水过多,不及时通风换气,会使保护地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利于病菌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发

10、侵入,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抗性比晚熟品种的抗性差,品质好的品种抗性比品质差的低。另外,一些抗霜霉病的品种往往对枯萎病抗性较弱,推广后易使枯萎病严重发生。幼苗期子叶较抗病,成株期顶部嫩叶比下部叶片抗病,基部老叶片由于钙积累较多抗性也强,而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因此,植株上部嫩叶和底部老叶发病较轻,中下层叶片发病最重。4.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气温10C以上湿度适合就开始发病。2024C最利于发病。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要求叶片存在水滴或水膜,否则在干燥的叶面上,即使有大量病菌,也不会发病。在保护地发病情况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11、温湿度控制不好,通风不当,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会严重发生。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5.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黄瓜品种有:津研2号、4号 5号、6号、7号等。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大棚黄瓜灌水要在晴天早晨进行,避免阴天或雨天灌水。要及时通风。昼夜温差不易过大。 喷施1蔗糖 3)生态防治1上午713下午1318上半夜1924下半夜247温度2630C2520C2015C1310C湿度75%70%70%8090%生态防治2高温闷棚: 晴天中午密闭温

12、室或大棚,棚温上升至45C,维持两个小时,可以控制病情7-10天,低于42C效果差,高于48C黄瓜受害。4)药剂防治 喷雾防治 72%普力克水剂800倍 72%克露WP 600倍 90%疫霜灵WP 400-500倍 25%甲霜灵 800-1000倍 75%百菌清WP 600倍 69安克锰锌WP600倍。 保护地烟雾防治 45%百菌清烟雾剂200克、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 防霉灵粉尘剂 霜霉和角斑:47%加瑞农WP600倍 ,60百菌通(琥铜.乙铝.锌)500倍 霜霉和白粉: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7515三唑铜(粉锈宁)2000倍。 霜霉和炭疽: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25多菌灵

13、WP400倍三、瓜类枯萎病瓜类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是典型的土传病害。黄瓜、西瓜、冬瓜等发病严重,南瓜很少发病。黄瓜枯萎病是黄瓜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而异。1.症状幼苗发病,子叶变黄萎蔫,茎基部变褐缢缩,多呈猝倒状。成株期发病,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病株似缺水状萎蔫,反复几次后不能复原。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条斑,开裂,有胶质物流出。潮湿时产生白粉色霉层。将病株的茎横切,切面维管束组织变褐。2.病菌镰刀菌(Fusarium ox

14、ysporum Schltdl.Snyder & Hansen)无性菌类镰刀菌属尖镰孢菌和瓜萎镰孢菌(Fusarium bulbigenum Cooke et Mass. var. Niveum (Smith)Wollenw.)。但主要是尖镰孢菌,该菌有许多不同的专化型,黄瓜上为(F.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西瓜上为(F. oxysporum f. sp. niveum), 甜瓜上为(F. oxysporum f. sp. melonis),苦瓜上为 (F. oxyspoarum f. sp. momordicas), 西葫芦上为(F. oxysporum

15、 f. sp. lagenariae), 丝瓜上为(F. oxysporum f. sp. luffae), 冬瓜上为(F. oxyporum f. sp. benincasae)。黄瓜尖镰孢菌气生菌丝白色棉絮状,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园形,单胞或偶尔双胞,大小5.012.52.54.0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或镰刀形,15个分隔,多为3个分隔,顶端细胞较长,渐尖,大小15.047.53.54.0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圆形、淡黄色、直径513m。枯萎病菌除有专化型外,还有生理小种分化,翁祖信采用G.M.Armstrong的鉴别品种加上长春密刺和津研2号,接种我国黄瓜枯萎病菌,发现7个菌株对Msr441034,Msr8519无致病力,对DI390265致病,长春密刺抗病,津研2号感病,定名为4号生理小种,周凤珍等对我国西瓜枯萎病菌也作了生理小种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西瓜枯萎病菌都属于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