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955558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届语文报杯第二竞赛单元专家评课 (2013年7月26日下午)(录音整理/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初级中学 王麟;终极校对/孙 旺)1.都市精灵。执教者:江苏南京市竹山中学孙振坤2.父母的心。执教者:黑龙江哈尔滨市凤华中学孙鸿飞3.奇妙的克隆。执教者:湖南常德市第四中学谭惠琼评课专家:孟素琴(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说说听课的感想,无非是多提供一个看课的思路,让我们大家可以多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按照顺序先说说这三节课。1.第一节课都市精灵。按惯例都要先讲优点,我觉得这节课,这位老师一上来就把南京和长沙都有的一个小动物(白鹤)导入,用这个巧妙的办法来弥合两地产生

2、的这种隔膜感。实际上这个白鹤还有第二个作用,引入了人与动物关系的主题,很快地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这样的一个导入不做作也不夸张,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另外还有,贯穿全课的一个特点这个老师也抓住了,就是对比,昨天和今天的对比,北京、昆明、上海的对比,这个对比出现在这一课里,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看做一个手法、一个技巧,实际上是揭示出了我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一个残酷的事实。第三点,这个老师的字写得很好。我们这次的三个单项奖里有一个是板书设计奖,板书设计我想,它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字写好,老师的书写成为学生的范本儿、楷模;第二个,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它是一个手段、一种途径,至于后边这个条件这位老师体现得

3、怎么样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说第一条他的字写得很好,好像有隶书的底子,现在认认真真练字的人真的是太少了。不过我想,如果我们给这个老师提一点改进的意见,我觉得整节课我的感觉是稍微有点散,有点碎,而且就从教学方法和学生训练的方式来说,有点儿单一。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答。在这样的层面上设计的这些问题,恐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打了点儿折扣。2.我们再来看第二课父母的心,川端康成的。我想说大家很可能注意到了贯穿全课的五个词语(或者说五组),它有时候一组是两个词语出现的。这五个词语,它正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成为概括故事梗概的线索。一开始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有汉语拼音,我以为这个老师要正音、正字,

4、可是接下来我发现,我想错了,这个老师让孩子们看着这些个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下来了,我觉得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个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没有只顾接着往下走,在已经大大压缩字数的基础上,又变成了四个字“三送三悔”。这五个词语还有一个作用,它成为触摸人物内心情感的切入点,还有,成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另外这一课,关于小说里面的重要的教学要素(人物、语言等)都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给予安排。我注释:这五个词语依次是“衣衫褴褛”、“难割难舍”、“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老师直到下课都没有发现这个小错误)、“失魂落魄”、“痛哭失声”。我想这一课,我在听课的时候,我有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跟老师们商

5、量:首先,比方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很难构成小说或者很难构成精彩的小说。我们来看,首先从人物的两组,穷人家的这六口人和有钱人家的财主夫人,这是不是一个矛盾,她们的人物关系集中表现在“送孩子”、“买孩子”。这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最后怎么解决了?怎么会演变出那样一个结果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都得到了怎样的展现呢?本来应该是穷人家的人在悲哀悲伤,大家看,最后却是那个有钱人家的人也变得悲哀悲伤起来了。一个要送孩子的悲惨故事最后怎么解决了?结局是这一家六口人最终又团聚了。灾难中、贫困中那种割舍不下的“送”和“

6、要”(或者“悔”)当中,迎来了最后的含着泪的团聚这样的几组矛盾,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一些教和练,来深化孩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第二,有一段很短的话,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进行朗读训练。这段话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大家注意到这段训练没有,反复训练,我忘了记开始的时间了,大家今后看这个录像带可以卡一下时间,学生个人读,老师范读,全体齐读,这中间还间杂了一些评论,比方说“淡淡的忧伤”、“很悲伤”,这是两个孩子(学生)先后的发言,其中还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简短的评价。大家算算看,在我们课堂上这宝贵的45分钟里,这样的一段话要投入这样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反反复复的训练,那它的训练效果究竟

7、怎么样呢?我们还有没有更好一些的办法呢? 第三,课堂教学后半部分,老师投影插入了祝福中祥林嫂的一段,“她的眼睛间或一轮”那一段,我没有机会倾听这位老师谈谈关于这段设计的出发点,他肯定是有想法的。我想,他应该是很想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失魂落魄”情境和感情的理解,想让孩子们学习一种语文的技能。但是,这么一段话搁在这儿,是不是特别合适呢?这个,我们可以再商量商量。第四,大家注意到,最后比较靠后的教学环节(我注释:课堂第四个教学环节,教师名为“体读”。),老师展示了“家长你要多吃点儿、你不要吃太多,你要把各科作业写完再睡哦、你不要睡得太晚”之类的日常话语。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很难

8、再经历爸妈含着眼泪卖儿卖女的苦难经历了,父母的爱换了一种新时期的表达方式,我们怎么让孩子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触摸到自己父母的心呢?我想老师很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想法来特意做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收束的片段。但我要问的问题是:真正的阅读的发生它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读者自己生活经验的参与”,没有读者自己生活经验参与的阅读,我们说不可能是真正的阅读。接下来,我还想讲,我们整天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像刚才那样两组似乎矛盾的话,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学生自己说出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理解呢?或许,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孩子们亲自说出来或许更生动、更真实;也

9、许,这对他们心灵的触动更强烈、更深刻。3.我们再来看奇妙的克隆。一开始我就注意到这个老师“脊梁”的“脊”字,还给孩子们交代了这个字书写时的笔顺。此时,我心里暖暖的,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老师没有因为是一堂公开课,还要赛课、还要被打分而把这个环节抹掉。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另外,我们看她的板书,这一课的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简明的板书,提起了重要的信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关注一下老师这个板书,会帮助他的记忆和理解,它带有图形的性质。这样,我们同时使用了左半脑和右半脑。就我这个年纪,我小时候(上小学时候),我的老师的一些板书,我居然都能回忆起来,可能年龄小的时候对图形的记忆是比较强的。

10、还有,老师一开始就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克隆是一个名词还是动词?”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它成为一个引入课文教学的把手,启发孩子们去认真阅读文本,学生不认真读书就无法回答是动词还是名词的问题,即使判断了也无法给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4.三节课,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随笔、小说、说明文”三类文本的教学范例。尽管它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所说的不足还未必是不足,比方我刚才说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这其实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一个想法;我所想的也未必对。我们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和智慧贡献出来,或许能促进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清晰的了解、深入的了解,提升我们大家的水平,这大概

11、也是我们“语文报杯”坚持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出发点和归宿吧。5.下面着重说一说我听第三节课跳出来的一些想法。我们阅读教学,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语文老师先天不足,我们文学性文本积累的量大大超过非文学性文本积累的量,这不是个别,是总体的现象。现代科学技术又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研究远远跟不上,我们看到的各类优秀的教学案例,说明文的比例占得非常少,而时代的发展会有大量的非文学性文本卷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来,我们的研究是跟不上的,是严重滞后的。我有学习和教学说明文的三点体会,跟老师们交流一下,不知道能不能对老师们有一点儿启发。(1)我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说明文教学理论的支撑。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教

12、说明文用的是北大叶昌岑说明文通论说明文教学问题研究,尽管那时我经验欠缺,但有理论的支撑,感觉到教学时不是特别的困难。想和老师们分享的就是要学习理论,今天,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关于不同体式的文本对我们教学的指导意义,或许都会对我们加强对说明文教学研究有非常大的价值。这样,我们可以脱离只研究这一篇那一篇的说明文,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2)我的第二点体会是要研究课例。上个世纪,上海于漪老师的晋祠,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说明文教学的代表作。至今仍然闪耀着它经典的光辉。今年春节,我一个学生来看我,他说“上海的钱老师最近怎样”。31年前的一幕像画卷,展开了。那时没有声

13、、光、电,没有那么多东西的狂轰滥炸,钱梦龙老师那么沉稳、智慧的站在讲台上,他把中国石拱桥这么一个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讲桥梁建筑的说明文讲的那么丝丝入扣。他讲到“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时,他做了个动作。为什么学生还记得钱老师呢?因为提问的时候不像我们上公开课的老师,一定要挑最伶牙俐齿的学生回答问题,一定要小组讨论之后找小组里最能发言的孩子,钱老师问:“你们班最不爱发言的是谁?”全班指着杨浦,他满脸通红的站起来,钱老师走到他跟前,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他,伸出一只手放在他肩膀上,像聊天一样问了他一个问题,杨浦羞涩的回答了,钱老师接着使劲儿表扬他,超出他原本水平地表扬他。奇迹发生了!在这一堂课,杨浦同学

14、主动举手回答问题14次,我作为他的班主任写下了这非比寻常的14次,也同时记下了一个老师如何开启学生心灵的精彩瞬间。在这样看似并不温情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把孩子当做人来看,长善就师。永远对他们不失望,永远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对待他们。当我们今天说新课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新课改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时候,钱老的这一幕,永远刻在我的心里。前几天,我看到郑桂华老师一本书里头,她选了钱老师的另一篇说明文死海不死,她研究的论文选的切入点是钱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共有多少个提问,分多少种,那篇文章写得极其精彩,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找一找,也可以问郑老师书名是什么。这堂课(死海不死)和于漪老师的晋祠,都是不可多得

15、的大师级的宝贵财富。所以,我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二点体会研究。(3)第三点体会是应对信息时代对说明文教学的挑战。跟大家一起分享几个咨询,调查学生利用手机进行阅读的比例高达百分之31.3,我也没去佐证;对于城市中的小学生,这个比例我是绝对相信的。PISA测试研究,国际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组织和一些测试给我们很多启发。中国是2006年第一次开始参加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项目。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是怎么划分阅读种类和阅读系列活动的。从阅读的目的和角度分,它把阅读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第二大类,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 在他们研究的学生阅读的先置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后面的我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上网查。拐回头来看,我们的说明文教学,非常明确地进行“信息提取”训练的,在我们整个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呢?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能否应对信息爆炸这个时代对我们孩子未来生存能力的挑战?大家再看,这样一个组织的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哪些类型?我给大家念一念:有广告、有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有图表(我注释:“图表”应是两类事物:“图”指示意图、柱状图、折线图等类的图;“表”是指各种表格。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有表格、有清单、有网页,结合刚才我说到的那个统计数据,小学生31.3%使用手机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