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94070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风化纹”有关的猜想.docx(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风化纹”相关的猜想喜欢天珠和老玛瑙,有一种痕迹是必须要了解和深刻认识的,“风化纹”通常被作为鉴别玛瑙新老的一个标准,和包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种痕迹吗?这种环状痕迹真的和“风化作用”有关系吗?我想,我们掌握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偏差,将在下面列举出相关的观点,供各位同好探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今众人对这种痕迹的认识:这种在玛瑙上出现的环状痕迹被人们普遍称之为“风化纹”,也有各种象形的称谓,如“鱼鳞纹”“马蹄纹”风化纹这个称呼不知是谁最先传出,也不知他的命名依据,不过很早就成为这种痕迹在珠子圈内的代称而且流传甚广。大部分珠友都作为工具利用它,很多人对这种痕迹有过仔细的观察,并以

2、此培养出高水平的鉴别能力,但是鲜有人深入思考这种痕迹的来源。在刚刚接触天珠的时候,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痕迹,曾经对“风化”二字大下苦功,搜集了大量资料后,发现这种痕迹和地质上的术语“风化作用”关系不大。换个方法说,“风化纹”是一种想当然的称呼,把这种痕迹叫做“风化纹”是不合理的。真品天珠环状痕迹的汇总图(转自翰龙,一位师兄收集整理)大约一年之前,信步于某奇石论坛,很庆幸地在一些天然的矿石上也发现了在自然界中形成的类似的环状痕迹,这种矿石多有一个特点,多是石英晶体组成的矿物,而且多采集于江边滩涂。其形成原因猜想应该和碰撞,流水冲刷,环境温度及干湿程度变化有关。下面分享一些网络搜集的带有天然环状痕

3、迹的矿石的图片:宜宾长江江滩上采集的玛瑙原石(转自华夏观赏石论坛)然而,仔细观察,并非只有玛瑙才会产生类似的环状痕迹。一些人工材料,如老的琉璃珠,也会产生类似的痕迹。布满“风化纹”的蓝色琉璃珠(转自翰龙)这颗蓝色琉璃珠表面布满了环状痕迹。其中一方面和我们众所周知的碰撞等外力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这种材质的结构有关。古代琉璃珠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这种材质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珠有很大的差距。大家都知道普通玻璃是熔融状的二氧化硅和其他添加剂一起组成的混合物,其加工温度在1600摄氏度以上。而古代的琉璃制作温度可能比较低,没有能力融化所有的二氧化硅晶体,所以这种琉璃珠有相当部分的二

4、氧化硅晶体构成,其物理性质和玻璃也有不同,琉璃珠的硬度可以达到6.57,接近于玛瑙;而普通玻璃的硬度只在5.5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玻璃弹珠有充分的机会产生碰撞和汗液侵蚀,却只会形成贝壳状的崩口和小坑,而不会形成这种环状的痕迹。童年时代的玻璃弹球,硕果仅存,可以看到清晰的碰撞痕迹和不同于水晶玛瑙等天然材料的解理状况,由于是熔融状态的二氧化硅的冷却体,表面虽经强烈撞击亦未形成那种环状痕迹。据笔者现在的观察,可以观测到这种环状纹路的矿物(自然条件下的和社会环境下的)都是由二氧化硅晶体构成的石英质矿物,如水晶(完美的二氧化硅结晶体),玛瑙(胶化脱水后的二氧化硅),玉髓(由小于几微米的二氧

5、化硅晶粒构成),雨花石(石英、水晶、蛋白石、燧石等矿物的混合物),黄蜡石(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花岗岩和琉璃(区别于一般的玻璃珠)。由于个人条件有限,没有相关的标本证明在蛋白石(含水的二氧化硅胶体凝固后形成)和燧石(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天然玻璃)上有类似的环状痕迹形成。古水晶珠表面的环状痕迹(转自淘宝网)近期,接触到了地质学上一个名词“李四光环(Lees Ring)”。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对自然界中形成的这种环状痕迹做出过很权威的论断。经过比对,我相信老珠子表面的“风化纹”应该是与“李四光环”类似的一种痕迹,只是形成的条件多有不同。只可惜末学才疏学浅,缺乏理化方面的专业背景,徒然能列举出

6、这种类似,但是没有能力对珠子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环状痕迹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些工作希望能留给感兴趣的高手来继续。下面的这块天然的黄蜡石有一位ID为“一片云”的石友采集自福建建溪的建瓯河段。同时类似的发现也引起了地质学界的重视,李四光先生指出,自然界中的这种痕迹(李四光环)是识别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重要依据【相关报道】闽北日报2010.10.07昨日,一奇石爱好者在建溪的建瓯河段拾到几块表面有指甲纹的黄蜡石,经查有关资料证实,黄蜡石表面指甲纹也称“李四光环”,是确定某个地区第四纪冰川运动存在的重要物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第四纪冰川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教授在长期从事第四纪冰川

7、遗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石英岩和硅质岩形成的黄蜡石,表面有许多似指甲印状的弧形或环状的挤压裂纹,是冰川作用特有的构造标志,其它成因的砾石(如泥石流、冲洪积砾石)则不存在这种指甲纹。经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实践证实,它是鉴别冰川作用存在的可靠标志。后人为纪念李四光教授的这一发现,特命名为“李四光环”构造。去年,建瓯的摄影爱好者在该市南雅河段拍摄到奇形怪状的景观,它们或缸状、或盆状、或壶形、或壁态、各色形状,一时在建瓯的摄影论坛上发起发现冰臼奇观的议论。不久,有人引用了福建省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地貌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福建师大地理学院研究员王绍鸿的研究报告,认为福建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冰臼奇观存在的

8、条件。其观点是:冰川形成的条件必须是气候寒冷,近地面年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有长年不化的积雪,再变成冰川,冰川只能形成于1800米雪线之上,高度达不到雪线的地方不可能有冰川。王绍鸿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第四纪冰期中,巨大的气候变化对动物、植物、土壤、地质地貌地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省最高的山地武夷山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态系统。闽东地区的周宁县岭下乡,至今还保留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喜暖植物水松林和红豆杉。我省还有多片古老的孑遗植物刺桫椤等,这些都说明第四纪福建没有形成冰川,否则这些喜暖的植物就不可能保存下来。一时间,许多人认为建瓯不可能存在冰臼景观,包括前

9、几年在福安、长乐、福清等地发现的冰臼景观都认为是水流冲刷的壶穴。2005年浙江省新昌县万马渡、鸳鸯池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学术界对此也颇有争议,否定了2500米以下存在冰川的可能性。直到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在当地奇石收藏者家中发现有指甲纹黄蜡石时,终于肯定了万马渡、鸳鸯池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虽然学者对冰川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冰川冰碛砾石,带有指甲纹的黄蜡石是第四纪冰川遗迹最有说服力的标志物,甚至要超过冰臼、冰川漂砾、冰石河这样的标志物,在学术界对“李四光环”还很少有不同意见。那么,此次建瓯发现的指甲纹黄蜡石,是否可以作为福建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佐证呢?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更大范围、更

10、为持久的考察,或者由此将披露福建存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奥秘。石英岩上的李四光环综上所述,我们基本知道这种痕迹形成所需要的几个关键词:石英晶体,碰撞,流水冲刷,时间,温度变化,干湿度变化正如一些前辈所说,这种痕迹之所以呈圆环状,应该和二氧化硅晶体的构造有关,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矿物表层晶体之间的缝隙发生崩裂和剥蚀。晶体原来咬合紧密的六边形结构边缘部分遭到破坏,棱角被磨圆,从而形成了环形或者半月形(发育不成熟的环形)痕迹。借用两张图片说明这个过程:1.发育成熟的石英晶体是两端呈六棱锥形的六棱柱状晶体理想中,玛瑙的表层截面是咬合紧密的六边形2.经过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六边形较脆且较容易被侵蚀的

11、边缘,发生崩蚀,六棱柱的棱角被磨平,整体趋近于圆形,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环形痕迹然而在我们指间转动的古珠呢?石英晶体是必须的,温度变化和干湿度变化条件也存在,碰撞必不可少,流水冲刷想来可以被汗液的作用代替。而手上的细菌、灰尘或许也起了推波助澜的加速作用。类似的因素形成了类似的痕迹,当然,需要很严谨的考证。由于缺乏相关的条件,关键因素中的干湿度和温度影响暂时无法考证,时间的影响是必然的,个人认为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种环状痕迹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李四光环”是同一种构造,不过人类的活动在某种条件上加速了这个过程。但是这种环状痕迹和形成时间的关系是否是成比例的还很难说,地质方面的学者注意到了冰川运动在时

12、间上的的持续性(区别于泥石流、地震等突发性的地质活动,冰川运动往往持续上万年的时间),但是并未发现有关于“李四光环”形成时间的研究结果。因此下面仅对材质和碰撞做一印证。1.石英晶体,材质的重要性想来已经毋庸质疑了,不是石英质的矿物还没发现有类似环状痕迹的。而不是石英晶体构成的玻璃,同样没有风化纹,因此,石英晶体是第一必要条件。而且哪怕是材质发生了很细微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颗冲系三眼天珠非常特殊,这颗珠子应该没有通体白化,只是进行了两次镶蚀,而镶蚀白线部分由于工艺原因,造成了表层材质的变质,经过天长日久的传承,白线部分褪色,露出了透光的材质。透光的部分明显要比黑色镶蚀部分的密度更高,所

13、以形成了底色部分“风化纹”密布而白线部分“风化纹”寥寥的鲜明对比。2.碰撞,碰撞在珠子表面环状痕迹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下图中的这颗红色玛瑙,几乎没有碰撞的孔端部分的光洁表面和佩戴中经常发生碰撞的珠体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同样,并非所有老玛瑙珠都会产生这种环状痕迹,同时这些痕迹的疏密多寡牵扯到很多因素,和年代并没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所以不适合作为断代的依据,这一方面将在后文中述及。南红玛瑙珠(转自翰龙)下面,将列举一下珠子表面形成的环状痕迹和在下的一点个人观点,或许这些资料,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的空间和研究的线索:首先,并非所有的古玛瑙珠都必须有这种环状痕迹,这种痕迹的形成和材质的细密程度,二

14、氧化硅晶粒的大小,制成年代,使用状态,保存条件和所处环境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我们一时无法测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会有一些影响。比如说一些墓窖中密封保存的未经使用的玛瑙珠,表层光洁,没有任何痕迹和损伤,但是我们也必须肯定它的年代。另外据传一些装藏珠,供奉珠也没有类似的环状痕迹。表面光洁的老玛瑙珠(馆藏文物资料图)金穿玛瑙挂件:明(公元13681644年)高2.9厘米,直径2厘米。198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玛瑙质。呈圆珠形,通体黑色,当中横贯一条白线,俗称“玉带缠腰”。玛瑙底部有一圆形金托,并以金丝从玛瑙珠中穿至顶端,编成环状,以便挂佩。现藏南京市博物馆。而笔者自藏的另一颗玛瑙

15、珠也是如此,表面光洁,通体不透光,或许和材质有一些关系:其次,一些材质特别的珠子,也会产生一些奇特的痕迹,比如说有些致密的玉髓珠,其形成的环状痕迹非常细密,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而另外一些珠子,发育有不成熟的环状痕迹,有理由相信这种痕迹是由于表层材质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而造成的。1.这颗虎牙天珠表层密布的点状痕迹,应该是没有发育成熟的“风化纹”(转自盛世)2.材质结构致密的玛瑙或玉髓由于晶体粒度很小,形成的环状痕迹也很是细密3.反之,结构较粗的玛瑙形成的环状痕迹则相对明显,这颗中亚缠丝是很好的标本(转自雅昌)另外,这种环状痕迹很容易在绺裂处发育,想来或许是绺裂处结构不稳定而致:1.这颗老南红珠是我

16、早期学习的标本,布满了环状痕迹的表层还显示了这种痕迹的一种极端形式演变成伤痕的环状痕迹2.这颗火供水纹天珠表层还有另一种很类似的痕迹,除了我们熟知的“风化纹”之外,中间的环状痕迹很让人着迷,有的佛教信徒认为这是做过法事后由高僧大德留下的“加持印”,但是找不到相关的可以证实的依据。(踏山青年师兄收藏)3.十几年光景的新玛瑙珠,这种痕迹的出现可以看出这种环状构造同等条件下更容易在绺裂处发育形成,想来是因为本身结构由于绺裂的缘故暴露在外,更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崩裂。还有一些环状痕迹是先前形成的,而由于长久的入土或者传承,很多痕迹都被新的表层所掩盖,这种风化纹,有人称之为“内风化”。这两颗古珠都是使用过一段时间以后又出土,所以在细密的环状痕迹表面还有一层很美的灰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