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92428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节奏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有1.3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子女被丢给爷爷、奶奶及亲戚照顾,这些儿童的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就此对巫山的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最初用于指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不得不交给上一代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来照看的

2、这一部分的孩子。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工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由于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又有人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自己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现在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最后这种情况属于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认为是小学或初中生。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 按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情况,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父母中的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的儿童。 2、父母双方

3、均外出,由其它亲属监护抚养的儿童。 3、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的儿童。 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独自生活,没有监护人。 上述四种类型中有两种抚养方式,即临代抚养和隔代抚养。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些儿童主要分部在农村地区,大约占到88%到90%,有的地方留守儿童占到了当地全部留守儿童的20%以上,例如:我所居住的双龙镇龙务村留守儿童占到了全部儿童的31.8%,有50%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正处

4、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却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子关系的缺失,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学校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 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之前,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我经常给学生讲,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学会做人。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李超属于留守儿童,他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自治能力较弱,曾伙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向在校住宿生索要钱物,并有暴力趋向。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量。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

5、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沈林当时年仅15岁,他出生9个月父母均外出打工,由其奶奶代养,他的性格十分孤僻。一次和本班同学发生矛盾,他花20元请另一同学打架,特别是他得理不挠人的性格我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但他始终认识他自己是正确的。2005年上学期他和另一同学发生矛盾,要求班主任和学校处理,否则他准备从4楼跳下去。另外,另一学生王先念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他认为自己是给父母学习的,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要一部手机(能上网的),一架摩托车(跑得最快的),每天要20元零花钱,性格十分古怪。在他眼里,没有长辈、老师的概念,

6、脾气爆燥,动辙打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学习较差,教育滞后,“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走访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很少。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4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7、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残破的,其家庭内部亲子 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性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流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表达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造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另外由于“补偿心理”,父母觉得长期在外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就通过多给孩子零花钱来作为补偿,对孩子在用钱方面并不太严格限制,结果却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同 时由于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

8、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教师也很难管教,据统计,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率仅占10%。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钱,将来自己也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故“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有资料显示,每年全国有近200万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我了解的巫峡镇的情况,留守儿童中每年就有近10%的儿童辍学。甚至更多。 (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

9、看,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二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4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第二个则是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这段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的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或变得抑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的孤独内向,事事淡薄,甚至会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偏执型,自恋型的病态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

10、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

1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我任教的现在班级中有一个叫张辉的女生属留守儿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蛮不讲理,而且得理不挠人,有时真叫我头疼。前几天我在班上调座位,她提出要求,靠前坐一点,我同意了她的要求。但她紧接着提出第二个要求:和她较好

12、的同学也要一道坐到前排去,而且个子高,我无法满足她,她就眼圈发红,怒发冲冠,并拍着课桌大吼大叫,并说:“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叫家长吧!父母都不在家,只有一个快90岁的爷爷在家 (四)缺乏亲情,行为偏差,价值扭曲。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双龙镇龙务村的走

13、访中得知,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

14、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由于外出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管理、智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发育、道德教育方面,都面

15、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各方面正常、健全、完善地发展,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应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基础教育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如:巫山南峰小学每班7080人,巫山中学初中部每班7080人),办学条件差,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严连续性,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重视好学生,轻视差学生,放松或放弃对差学生的管理,教育。城区学校重视走读生,轻视住读生。(如:某中学住宿生的管理十分不到位,班主任极

16、少到学生寝室)。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二)监护权的缺失。亲戚认为老师管,老师认为亲戚看,结果两头都没管。班主任认为生活老师管,生活老师认为班主任管,实际都没管。 (三)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椐我了解,巫山的现状更令人担忧,没有召开过一次专门的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不用说有什么好的制度方法好建议。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即使当地政府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等因素影响,这方面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错误的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