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898453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初探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俊 余光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的行为主体在能力、体力和精力上不能满足外界的要求,无法应对环境而产生的体能和心理的疲倦。做教师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那种豪情壮志逐渐消失,希望桃李满天下的激情也日渐淡漠;安于现状、平淡无奇,一心一意当个教书匠,甚至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觉到头痛,几乎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这种现象称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那么,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教育实践,深深感受到,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教师信息获取量低、生活圈子小、精神

2、生活贫乏基于地理位置所限,农村学校偏离城镇,在新知识摄取与新技能的掌握方面远不及城里学校教师。农村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至多只能蜗居家庭,寒暄几句家常,抑或读书看报,浏览电视节目等,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教师身心得不到愉悦 ,热情得不到释放,除去授课,其它特长得不到培养和张扬,无疑,这让教师逐渐对职业本身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倦怠心理。第二,农村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收入较低教师在社会中是得到广泛尊重的,但是,相对城镇教师而言,农村教师受尊敬的程度和收入都要比城镇教师低。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消除自己和自身周围环境的不明确性,会产生比较动机,从而去寻求成为比较对象的

3、他人,特别是和自己同行的他人。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中的知识分子。一部分人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另外的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被不安与躁动笼罩着。如此下去,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就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也已是早晚的事了。第三,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过重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的心理压力非常大。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给学校,学校又再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就倍感责任重大,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为学生加班加点,

4、而自己能够放松身心的时间就荡然无存了。不但如此,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异常繁重。大量的备课与批改作业,使教师负重而行;单元考、月考、期中期末考等考试,让教师应接不暇;考完试后教师间的相互比较,学校领导“以分论教师”的评估办法,人为加重了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处于高精神负荷运转之中。这一系列工作和精神上的重负,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和情绪上的疲劳。第四,教师职业的重复性和单调性教师工作的重复性,使他们丧失了激情和新鲜感。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热情。一个语文老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除此之外,教师

5、的工作和生活也很单调。他们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还要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劝诫学生回家休息,他们几乎失去了与社会沟通的机会和能力。尤其是农村教师,他们生活交际的圈子更狭小,都市的闲情生活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及。整天的忙碌使他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孤寂感。长此以往,教师必然会失去工作的热情。第五,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导致职业倦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这一职业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高度的责任感,光彩的人格魅力。教师这一工作,是周期长、见效慢、成果不明显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特性也要求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具有一颗淡泊恬静的心。可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有不现实的理想、有过高的期望

6、,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工作中的缺点缺乏自我剖析,对工作的结果缺乏客观的评价,于是乎,自卑困惑,悲观失望,觉得历尽千辛万苦却难有所获,因而失去了对这一光辉职业的兴趣。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解决这一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一国家要用制度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农村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广

7、度和深度,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师资又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特别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今后,还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养老保险制度、职务补贴制度、培训制度以及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积极为农村教师排忧解难,不断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持之以恒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二社会对农村教师要少一份压力,多一分尊重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教师的批评便十分严

8、厉。农村教师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地域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禁锢,比起城镇教师来,教学质量难免会有差距,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对农村教师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学生并不像工人生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地看到效果,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而且,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家长、社会都应当认识到这些内外因,然后来准确地定位教师,从而尊重教师并且信任教师。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辛苦的园丁。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对得起这

9、些光荣的称号,要真正地做到乐教、垂范、求真、拓新,就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摆脱对职业的倦怠心理。首先,要学会为自己喝彩。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为自己喝彩,你就会发现每天都是全新的,这样你就会增强工作的效能感。要关注工作的精彩点,尽管每天从事的是同一种工作,也要善于从中找到赏心悦目之处。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应该是快乐的。其次,要有积极的吐故纳新心态。由于农村教师“

10、倦怠心理”的产生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有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并认同之,另一方面要注意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主动积极地接纳新思想,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再次,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农村教师生活的圈子本来就狭窄,所以非常有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教师都要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多彩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教育管理部门也应给教职员工开辟丰富的精神文化园地,尽力满足教职工精神文化生

11、活需求。此外,教师还要多与他人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自己缓解倦怠的心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总而言之,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倦怠,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种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隐形障碍,政府、家庭和学校领导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百年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重在教师。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关爱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才能消除;只有消除教师对本职工作厌倦情绪,教师和其职业才能达到和谐统一;也只有教师与其职业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才能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

12、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盼望早日退休;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

13、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第二,不合理考核。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第三,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

14、*、“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第四,不公平待遇。a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b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这样层层截流,流到农村小学教师身上所剩无几,许多农村优秀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C政策不公平。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城乡学校,如农村生师的比是23比1,城区生师的比更加优惠。假如

15、农村或山区每年段十几个学生,那么一个教师要复式教两个年段十几门学科,他们的工作量与城乡学校的教师教一门学科工作量相比,谁轻谁重,可想而知。教师的培训与深造、高档次教师职称评聘均面向城区,农村学校教师不敢问津。这样身在农村教师哪有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教育政策倡导偏向农村,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使农村学校留得住优秀教师,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第四,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

16、,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第五、课改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二、 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