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884877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生本静待花开.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生本,静待花开山雨一课教学谈榆中县沈家河小学 牛玉霞我校生本教学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我们每位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的事情。我结合自己开设生本课的实践从以下两方面来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反思。 一备课时心里装着学生 我在第一次备山雨,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山雨的美,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结果在试教时发现,让学生找读背喜欢的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目标定位起点太低,他们无法在原有的能力水平上提升。问题出

2、在哪里?再次研读文本,发现自己没有抓住这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组课文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联想和想象”这一术语,第一次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出现,对学生来说,以前所接触的句子有比喻句、拟人句,却不知道作者采用的是想象、联想手法。山雨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有了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的基础,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应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细读文本,我试着去找学生读懂的句子,发现第六自然段,长句子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因此也把这

3、段话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二、上课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学生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应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那种低效的提问和讨论。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1

4、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尝试在课堂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能自学的内容就放手让学生去学,引导学生在自学、尝试的过程中想想说说。例如:在山雨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提问:课文写了怎样一场山雨?意图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学生在回答时以感受为主,纷纷说“绿色、活泼、跳跃的、快乐的、令人陶醉的”,扣不住课文中所描述的山雨的特点,课后,我想,如果我把问题调整为“这场山雨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再看看书,并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学生在读中感知,这就给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也不让他们游离于文本之外。2让学生自己概括、自己拓宽在山雨教学时,我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语段内容,我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文第六自然段:“雨改变了山林

5、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 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在学生初读感知,反馈初读效果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一个学生读,听他是否读正确、流畅,再让该生说说这段话在写什么;第一步很顺,但在学生概括时却出现了问题,学生说:写了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当时,我看看这个学生解决不了,我就立刻向其它学生抛出“绣球”,急忙让其它学生帮助解决。课后反思一下,这是老师的失职,我放弃了对前一个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即使第二个学生

6、说对了,那也不是源自老师有效的点拨,是他原有的基础。那么第一个学生在回答时为何出现偏差,我分析了一下,估计是这个学生只关注了语段局部内容和华丽的词藻。如果我在这里能作如下引导:师:你只注意了前两句。咱们不急,再读读,把整个语段读完,一定能纠正刚才的发言。大家也读读。其它学生听他说。不完整的地方,我们再补充。这样,老师让学生潜心会文,最终学生靠自己读懂课文,使学生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有所提升。 3.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验山雨这篇课文在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二课,六年级学生有了学习第一课的基础,已经知道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把“雨声联想成歌谣和优雅的小曲,把雨丝联想成琴键”的独特感受是教

7、学中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想象是怎么来的?结果,这个问题抛出就卡壳了。课后反思,我应该作如下调整,先不说想象怎么来,先让学生说说雨声和歌谣和优雅的小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估计学生会说好听的声音,然后不妨让学生体验、想象一回,你现在就站在山林,侧耳聆听,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师适时地评价,你把雨声想象成,并抽多生回答;学生有了体验以后,老师接着再追问,你看作者把雨声比作好听的歌谣和小曲,为什么不比作噪音呢?让学生体会作者心中对山雨的一份喜爱,最后老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教学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引领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

8、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受到人文的熏陶、工具的训练,两者水乳交融。又如在山雨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绿色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学生对于“融化”一词的理解,因为没有生活的体验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看看被雨笼罩下的山林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再看看课文语段,联系上文“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绿色之中”是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评价。然后教师转换语言,雨中的山林一切都是那样清新,你看,这嫩绿的雨雾洗去了 ,洗去了 ,洗去了 。这样的语言转换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又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可谓一举

9、三得。以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订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几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整,达成教学目标。4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课文第六自然段是理解的难点,怎么样让学生读懂,我想如果由我抛出问题, 也许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倒不如放手让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在“疑”中生趣,不断激起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学生默读该语段后,有学生提出:“融化”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为什么这清新的绿色会流进作者

10、的眼睛,作者的心胸?课堂上,学生果然提出了与教师心中相符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让学生自已探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千万不要“为老师而发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清主次,努力在课堂上解决重要的问题。实践证明,讨论交流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不教而教”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获得真知灼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而不是不管学生的感受,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设计教学实施。如果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如果学生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方法,努力达成目标。这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真实教学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适度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的点拨和引导恰恰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所在。从“文本”走向“生本”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是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的一种折射,是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只要我们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备课时心里面“装”着学生,上课时言行上“让”着学生,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