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88092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案 .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预习: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

2、,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课前预习: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3、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

4、停顿。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4

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一段。(5)齐读第二段。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

6、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4学生齐读全文。三、问题研讨1关于白描手法: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

7、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

8、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四、对比阅读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五、小结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

9、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板书设计:(见下页)课后小记:湖心亭看雪张岱白描手法: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的文人雅士,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

10、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

11、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一段。(5)齐读第二段。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

12、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4学生齐读全文。三、问题研讨1关于白描手法: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

13、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

14、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四、对比阅读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五、小结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板书设计:(见下页)课后小记:湖心亭看雪张岱白描手法: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的文人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