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877527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郑家中学 崔 兰一、 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平行线的特征”。本节的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的特征和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建立平行线的数学模型,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三、教学重点:探索平行线的特征,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四、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特征的区别,综合运用。五、学情分析:(1)从知识结构上分析,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条件,具备了探究平行线特征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2)我校处在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

3、的学习热情。六、教学设计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思想和策略:1、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十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猜一猜、探究发现、小练习、做一做、实践应用、经典例题、随堂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一)复习回顾:如何判断两直线平行

4、?你有什么方法?目的: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前一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复习,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又可“对比发现,加深理解”。(二)猜一猜:已知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什么关系目的: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 ,ab14325 867ab14325 867同位角像“”,内错角像“”,同旁内角像“”(三)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一:如图已知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所截,测量同位角和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方法一:用量器度量。方法二;叠合法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分别相等吗?b5763a24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合作交流二:如图直线ab,问:内错角4和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它内错角吗?它们分别相等吗?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合作交流三:如图直线ab,问:同旁内角4和6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它同旁内角吗?它们分别相等吗?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以上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度量,推理回答。还设计了相应的课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目的: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注意事项:(1).学习的过

6、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成功的体验。(2).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3).要培养学生用合情说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四)小练习完成并比较。如图:(1)ab(已知), 1 2( )(2) (已知), 2=3( )(3) (已知), 2+4= ( )(五)做一做 如图,已知直线ab, 1=50,你能求出2、3、4的度数吗?目的:就是通过其来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

7、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比较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的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无论是基本的习题,还是变化的习题,都要以透彻为最终目标。注意事项:第1小题是性质的基本几何语言,也紧扣复习中的判定,以利于下一个环节的进行,第2小题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心中知道理由。(六)、实践应用1、如图:一束太阳光线AB和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 , 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1234(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有一梯形ABCD,A=115,D=11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你能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吗? 115110ADBC

8、(七)、经典例题图中,已知直线DE /BC 1=502=60求B和 C度数。(八)、随堂练习:P72,第1题(九)、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1、本节课学习了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ACDE1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十)P73习题4.8 第1.2题八、教学设计反思1、加强与生活联系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充分挖掘知识内涵,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特征与两直线平行线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学生的阶梯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3、需要注意的地方(1)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困难学生的帮助等,是小组合作学习更据时效性。(2)本课设计的能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