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844990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竞赛辅导12--醛 酮.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醛 酮醛酮又含有羰基,在醛分子中羰基于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烃基相连(甲醛例外,是和两个氢相连),其通式为:RCH=O,简写作RCHO,CHO 叫作醛基;在酮分子中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其通式为:,其羰基又叫作酮基。醛酮可分为:1. 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一、醛和酮的结构(自学)二、 命名1. 醛、酮的系统命名以包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看作母体。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依次标明碳原子的位次。在醛分子中,醛基总是处于第一位,命名时可不加以标明。酮分子中羰基的位次(除丙酮、丁酮外)必须标明,因为它有位置异构体。戊醛2-戊酮3-戊酮醛、酮碳原子的位次,除用1,2,3,4,表示外,有时也用,希腊

2、字母表示。是指官能团羰基旁第一个位置,是指第二个位置。-羟基丁醛,-二溴-3-戊酮酮中一边用,另一边用 。 含醛基、酮基的碳链上的氢被芳环或环烷基取代,就把芳环或环烷基当作主链上的取代基看待:2-苯丙醛1-环己基-1-丙酮 醛基与芳环、脂环或杂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时,它们的命名可在相应的环系名称之后加“醛”字。环己醛1,2-萘二醛 当芳环上不但连有醛基,而且连有其它优先主官能团时,则醛基可视作取代基,用甲酰基做词头来命名。4-甲酰基苯甲酸2. 酮还有另一种命名法根据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名来命名,把较简单的烃基名称放在前面,较复杂的烃基名称放在后面,最后加“酮”字。甲乙酮(丁酮)甲基乙烯基酮(丁烯

3、酮) 后面是母体如含有两个以上羰基的化合物,可用二醛、二酮等,醛作取代基时,可用词头“甲酰基”或“氧代”表示;酮作取代时,用词头“氧代”表示。3-氧代戊醛 (3-oxopentanal)2,4-戊二酮 (2,4-pentanedione)英文 羰基做取代基时用“oxo”(氧代)表示 不饱和醛、酮的命名是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三、 醛、酮的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的醛、酮都是液体,高级的醛、酮是固体。低级醛常带有刺鼻的气味,中级醛则有花果香,所以C8C13的醛常用于香料工业。低级酮有清爽味,中级酮也有香味。 羰基中,碳和氧以双键相结合,碳原子用三个sp2杂化轨道形

4、成三个键,其中一个是和氧形成一个键,这三个键在同一个平面上。碳原子剩下来的一个p轨道和氧的一个p轨道与这三个键所形成的平面垂直,彼此重叠形成一个键 由于氧的电负性吸引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羰基是一个极性基团,具有一个偶极矩,负极向氧一面,正极朝向碳的一面。 由于羰基的偶极矩,增加了分子间吸引,所以它们的沸点与分子量相近的烷烃相比较,增高50以上。但因为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故其沸点则低于相应的醇。 羰基氧能和水分子形成氢键,故低级醛、酮溶于水。 2. 光谱性质 IR: 醛 C=O 伸缩在1725cm-1附近,有强吸收峰。(共轭作用使吸收波数减少) 中C-H吸收在2720cm-1附近有尖峰。 酮

5、 C=O 伸缩在1715cm-1附近有强吸收峰。(共轭作用使吸收波数减小) 1715 1695 1675 1665 1640 cm-1 在环酮中,环张力使吸收波数增加。 1715 1745 1780 1815 cm-1NMR: 醛基上的H =10ppm(而碳碳双键上的H约在=5ppm)这可能是 的各向异性效应和羰基的吸电子效应减低了H周围电子密度所致。 UV: 提供有关羰基和C=C双键共轭的信息,若醛、酮为共轭体系,则在近紫外或可见区出现强吸收带(K带)共轭带(Konjuierte,共轭的,德文) 如: K带:max 215-250nm(max 10000-20000) * R带: (基团型的

6、,Radiralartig 德文) max 300-350nm(max 10-102) n-2.醛酮与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 从醛酮的羰基结构可知,由于氧的诱导效应,使和它直接相连的碳原子带有电正性,由于这种关系,碳原子很容易和一系列的亲核试剂发生反应,氧原子在亲核试剂加入后,可以和一个亲电的部分结合。一般的讲,带负电荷的氧(电负性大,能容纳负电荷)比带正电荷的碳稳定。因此,羰基反应可以看作是首先由亲核试剂和碳原子结合而引起的。 1. 加水醛酮在水溶液中生成水合物:在一般情况下产物不稳定,容易脱水而生成醛酮。但有些1,1-二醇是很稳定的化合物。. 结构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羰基是极化的,碳原子带部分正

7、电荷,羰基上如有烷基或芳基,由于超共轭或共轭效应的影响,使羰基碳上的正电荷得到分散,与甲基是碳正离子稳定性提高相似。化合物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是水合平衡中水合物的含量降低。所以,甲醛、乙醛和丙酮的稳定性次序为:它们的水合物稳定次序为:甲醛在水溶液中完全转变成水合物,乙醛约有56,而丙酮在水溶液中水合物的含量极低。如结构因素是水合物的稳定性相对提高,则是水合平衡位置偏向右边,例如: 三酮分子中,三个带正电荷的羰基碳原子连接在一起,由于正电荷互相排斥,分子的位能升高,因此,三酮是一个不稳定的化合物。中间的痰迹变成水合物以后电荷间斥力减小,还能生成分子内氢键,因此,水合平衡偏向水合物一边: 酸和碱的

8、催化作用在碱溶液中进攻试剂是HO-离子:在酸存在下是羰基氧线很快接受一个质子,质子化后再与生成水合物:2. 加醇 醛酮加一分子醇生成半缩醛或半缩酮(酸和碱都可以起催化作用) : 醛酮在酸催化作用下和两分子醇反应生成缩醛或缩酮: 缩醛和缩酮对碱稳定,在酸性水溶液中水解成醛酮,在有机合成上常用来保护羰基:3. 加亚硫酸氢钠过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中与醛酮一起摇动,有白色晶体析出,生成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容易分离,也容易变回原来的醛酮,因此常用来醛酮的分离提纯 : 4.与羟胺、苯肼和氨基脲反应(可逆的) 与羟胺反应: 与稀盐酸一起加热,水解生成原来的醛酮,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来提纯醛酮:反应历程: 与苯肼

9、和氨基尿反应分别生成苯腙和缩氨尿:5. 与伯胺反应:醛酮与伯胺反应生成亚胺(含结构的化合物 )R和R 都是脂肪烃基的亚胺不稳定,其中有一个为芳基的亚胺是稳定的晶体,由于平衡偏向右边,制备很容易。之类化合物叫作席夫碱(Schiffs base):6. 氢氰酸醛酮与氢氰酸反应生成氰醇:醛、脂肪族甲基酮和环酮(8个碳以下)都可发生此反应。 合成“有机玻璃”的原料就是通过丙酮和HCN作用制得的. 丙酮羟氢(78%) -甲基丙烯酸甲酯(90%) (有机玻璃单体) 反应机理: 以HCN与丙酮反应为例,探索醛、酮的亲核加成机理。 这里pH值的大小很重要,可偏碱性一些。丙酮单独和HCN作用时,就是3-4h,亦

10、只有一半起反应,若加一滴KOH溶液,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加酸会使反应减慢。在大量酸的存在下,放几个星期也不起反应。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推测,醛、酮加HCN反应有下面机理: HCN是一个弱酸,不易离解成-CN,加碱有利于-CN的生成。 加酸要使-CN变成HCN,这样-CN离子的浓度降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可是在氰醇生成后,用蒸馏方法分离它之前,必须将反应中的碱用酸除去,不然它要使反应向左移动,因为上面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氰醇会逐渐分解,成为醛、酮和HCN。相反,在酸存在下,氰醇是稳定的,可以蒸馏而不致分解。 HCN挥发性较大(b.p. 26.5),有剧毒,使用不便。故目前常将醛、酮和KCN或NaC

11、N的水溶液混合,在加入无机酸,使氢氰酸一生成,就与醛、酮作用。(操作需在通风厨中进行) 另外,我们还可以先将醛、酮变成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然后再用等当量的氰化钠处理,这样制取氰醇就比较安全。 7. 与格氏试剂的加成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如稀盐酸或稀硫酸)以便使产生的碱或卤化镁转变为易溶于水的镁盐。对遇酸极易脱水的醇最好用NH4Cl溶液进行水解。3 .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和影响因素一、 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1) 对手性脂肪醛酮的加成: 克拉姆(D.J.Cram )定则:进攻试剂与羰基加成的第一步就是其金属先与羰基氧原子配位,加大了氧原子一端的体积,使之定位

12、于M与S之间,即反应的优势构象。加成的第二步即向最小原子(或基团)的一侧进攻最为有利。 上述原则,适合于速度控制(动力学控制) (2) 反应物为脂环酮的加成: 总的来说,环上取代基与试剂的体积愈大,按(I)方式就愈多。如: (3) 对于位阻大的脂环酮,反应利于进攻羰基位阻小的方向。 3. 梅尔魏因庞多夫维尔来(Meerwein-Ponndirf-Verley)羰基还原法。 异丙醇铝是一个选择性很高的醛酮还原剂,它把负氢离子转移给醛或酮,而本身氧化成丙酮。随着反应进行,把丙酮蒸出来,使反应 X向产物方向进行。在反应中加入过量的异丙醇,新生的醇铝可以和异丙醇交换,再生成异丙醇铝,进行还原。因此,只

13、要使用催化量的异丙醇铝就可以完成反应。 此反应的优点:还原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时,特别顺利,不影响C=C, NO2, COOR. 历程: 异丙醇铝与被还原的醛或酮的羰基生成配位键得(I)。(I)发生分子内氢负离子移位,得到一个新的醇酮络合物(II).(II)进一步裂解为丙酮和(III)。(III)被无机酸分解得醇(或被异丙醇交换)。若用异丁醇铝,可形成。 二、影响因素1.醛、酮的烃基立体效应的影响随取代醛酮的烃基的增大,亲核加成速度减小,平衡常数减少。 如: K=38 K1亲核加成反应速度次序为: 原因:由于高级烷基产生了立体位阻,羰基碳不易被亲核试剂进攻,因而减低了它的反应性能。 2. 醛、酮的

14、烃基电子效应的影响 当羰基连有给电子取代基时,增加了羰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电正性减小,使亲核试剂不易加成。 羰基与苯环等组成共轭体系,羰基碳的安定性增加,反应性能减小。 K=0.77(小于1) K=38 随醛酮的烃基吸电子性增加,羰基碳电正性增加,反应活性增大,平衡常数增大。 KC1=210 KC2=530KC1KC2 KC=530因为R,R/ 吸电子使羰基碳原子的亲电性增加,更易与亲核试剂结合。平衡(向右移动)常数增大。 4.H 的酸性1. 醛酮的互变异构 在溶液中,有H的醛酮是以酮式和稀醇式平衡而存在的。 不同结构的醛酮,酮式和烯醇式含量不同,它取决于醛酮的结构。 烯醇式的双键与其他不饱和基团共轭时,使烯醇式稳定,在平衡体系中烯醇式增多。 烯醇式变为酮式时,氢向烯醇式平面前方转移和向后方转移,所得酮式的碳构型不同。 问题:解释在碱性溶液中,(+)苯基仲丁基酮发生外消旋化的原因。莫里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