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83787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 桃花源记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缘溪行 缘:沿着(2)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3)渔人甚异之 异:诧异(4)欲穷其林 穷:穷尽(5)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6)初极狭,才通人 极:很、非常(7)豁然开朗 开朗:宽阔明朗(8)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10)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 交错相通(11)鸡犬相闻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2)黄发垂髫 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3)具答之 具:详细(1

2、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15)悉如外人 悉: 完全、都(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7)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18)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20)皆叹惋 叹惋:感叹、惋惜(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22)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为:向、对(23)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4)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25)诣太守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6)寻向所志 志:标志,标记(27)遂迷 遂:终于(28)欣然规往 规:计划(29)未果 未

3、果:没有实现(30)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31)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2. 翻译下列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芬芳的草鲜嫩美丽,落下的花繁盛杂乱。(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渔人对这些景象很惊异。又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桃林的尽头。(3)初极狭,才通人。译文:(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还有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的小路相互交错,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能听见。(5)其中往来种作,男

4、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男女的穿衣打扮,全和外面的人一样。(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 看见捕鱼的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人们就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9)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面人断绝了往来。(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渔人将知道的情况全部告诉(他们

5、),(他们听说后)都感叹不已。(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摆出酒饭(招待)。(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来时的路,处处做标记。(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诉说了这件事。(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3.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 “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

6、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况;归途中做标记的事。4.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答: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6. “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答: 黄发垂髫,并怡

7、然自乐。7.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答: 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谐8.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答: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9.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愿望。10.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1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详写什么?略写什么?答: 文章详写渔人在桃

8、花源里的见闻,略写渔人进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心情。12. 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答: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13. 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答: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

9、想境界。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14. 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答: 因为桃花源

10、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15. 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16. 从桃花源景色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

11、7. 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答: 不同意渔人的做法。渔人不守承诺,将桃花源存在的秘密告诉外人,外人如果找到桃花源,会扰乱桃花源原有的和平宁静。第2篇 陋室铭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陋室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 “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有仙则名 名:闻名,出名,名词作动词(3)有龙则灵 灵:灵异,神奇,有灵气(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 上:长到(6)谈笑有鸿儒 鸿:大(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 调:调

12、弄,这里指弹(奏)(9)阅金经 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扰乱(11)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2. 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闻名(于世)。(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译文:可以弹古琴,看佛家的经书。(5)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 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答:作者喜欢的是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独居陋室,弹奏净化心灵的古曲,而厌弃官僚们“乱耳”的寻欢作乐的生活。4.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答:陋室铭的全篇之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5.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表现“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6. 全文结句“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