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78158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2 年 7 月目 录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新时代宜宾体育工作新征程 1(一)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三)指导思想 4(四)基本原则 5(五)发展目标 6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建成区域体育中心 8(六)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促进群众体育健康发展 8(七)实施体育荣光工程,激发竞技体育发展活力 10(八)实施青少年育苗计划,打造体育人才后备基地 12(九)实施体育产业振兴计划,挖掘朝阳产业发展潜力 14(十)实施体育设施升级计划,构建完善场馆支撑体系 17(十一)实施体育赛事腾飞计划,推动体育竞赛水平全面跃升 18(十二)实

2、施体育融合发展计划,大力增强体育发展动能 20(十三)实施体育文化繁荣计划,大力营造体育运动浓厚氛围 21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 23(十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3(十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23(十六)提高体育治理能力 24(十七)加强执行监督落实 24“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抢抓全国全省重大战略机遇、加 快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期,是推动健康宜宾和体育 强市建设的攻坚阶段。为促进宜宾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 据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 部署和宜宾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编制本

3、规划。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新时代宜宾体育工作新征程(一)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幸福宜宾”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 体育权益,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力度,全社会参与体育的氛围日益浓厚,各项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贯彻落实“绿色宜宾、阳光体育” 发展理念,推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全市共有体育协会组织 163 个、体育俱乐部 21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1.25 万名,每千人公益 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为 2.27 人。加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常 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 33.7%, 国 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 89.2

4、%;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167 个,全民健身路径 530 条; 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累计 978.07 万人次;城市社区体 育设施全覆盖, “15 分钟健身圈”全部实现;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3000 余次。竞技体育实力增强。瞄准奥运金牌梦,统筹抓好体育 1 后备人才培养,全力做好各项保障。现有宜宾籍国家队运动员 5 人,共获全国以上冠军 32 个,其中全国冠军 18 个、亚洲冠军 7 个、世界冠军 7 个。实施赛事计划,积极参加青少年系列比赛 锤炼队伍,均取得全国总决赛资格。定期联合市外、国外单位 开展中学生篮球、排球等比赛。在全国运动会、第二届全国青 年运动会和全国

5、中学生运动会等比赛中名列前茅。实施“三大 球”振兴计划。印发了宜宾市“三大球”基地校建设办法, 市级命名一批特色示范学校,其中篮球基地学校 44 所、排球基 地学校 44 所、校园足球基地校 6 所。成功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 校 112 所。宜宾籍运动员邹敬园在第 32 届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一枚金牌,实现宜宾籍运动员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青少年体育有序推进。坚持优化布局,实施“体教融 合发展”计划,开展体育项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 建设,全市基本形成“布点校、传统校、特色校、基地校”四 级梯次格局和“幼、小、初、高”一体化训练体系。实施“幼 儿体育工程”,加大苗子培养。完善竞赛体系,形成“校校

6、参 与、层层选拔”的机制。发挥我市篮球、体操传统优势,开展 基地校和特色校创建。积极开展幼儿篮球嘉年华、幼儿快乐体 操等活动,选拔了大量优秀苗子。“十三五”期间,全市青少 年参加全省、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冠军 218 个、亚军 190 个、季军 125 个。体育产业活力迸发。编制宜宾市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 出台宜宾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2 实施方案, 重点围绕项目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发展 潜力、创新驱动等方面,不断推进我市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通过赛事培育体育产业市场拉动产业消费,体育产业呈 多元发展态势。2020 年,宜宾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1.41%

7、,人均体育消费支出 1855 元。抓好体育彩票销售,有力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体育基础设施改善。抓好宜宾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 专项规划及体育场馆规划实施,建成社会足球场地 60 块、健 身步道 424 公里、户外活动营地 3 个。全市共有体育场地 1.08 万块(其中体育馆 16 个、体育场 8 个),总面积 501.75 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 1.1 平方米。(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 要开端,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局时期,也是推动体育产业 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阶段。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 战略,将更加注重体育在实现中华民族

8、伟大复兴和全面提高社 会文明程度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战略部 署将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实 施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国家深入实施新时代西部 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四川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 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将为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战略叠加的有利条件。 3 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高质量建设区域体育中心的战略 目标。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步入蓬勃发展期,人民群众对于健身 需求和健康渴望更加迫切和强烈,全民健身渐成主流。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全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 题。人

9、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基本体育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未 达国家要求,规范高效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 类体育社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品牌赛事活动匮乏,构建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任务依然艰巨。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和 结构布局还不够科学,职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运动员保障体系 尚不完善。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 发展水平偏低, “体育+”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增强。体育法 治建设亟待加强,体育多元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体育管理体制 改革尚需深化,体育发展方式亟需转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 育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全社会体育氛围与全

10、面建设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 育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4 需要为根本目的, 以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遵循,全 力申办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全面提升体育治理能力,提高体育事业发展综合水平,为实现宜宾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四)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 展道路,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把党的 领导落实到全市体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把方向、谋大局、 定政策、促改革,为加快建设区域体育中心和体育强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为宗旨,牢 固树立体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 体育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让体育植根于民、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破除一切不利于 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补齐发展短板,着力激发 市场活力。以体制改革为引领,积极探索体育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推动体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12、坚持统筹协调。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体育与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体育 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区域体育 联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健康、养老、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坚持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实施依法治市要求, 以依法 5 治理为手段,坚持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动体育治理,着力夯 实基层体育工作组织,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力量建设,全面提高 体育工作依法行政水平,坚持走法治化、规范化的体育发展道路。(五)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建成体育场馆设施一流、全民健身体系健全、 竞技体育水平领先、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区域体育中心,铸就“阳光体育、律动戎城

13、”宜宾体育品牌。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建成一批 大型综合性和单项体育场馆,全力以赴申办 2026 年四川省第十 五届运动会。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补齐城 市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短板,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8 平方米以上。形成全民健身、全面发展的体育发展格局。大力推动 全民健身,培育体育健身组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 40%,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力争达到 50%,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 91.5%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 3.19 名。打造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体育竞技品牌。依托研训 平台,发挥特色优势,重点打造 2 3 个国家级省级竞技运动项 目训

14、练基地,宜宾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夺金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竞技体育全省一流、国内知名。构建体教衔接、文体融合的体育事业格局。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进体育组织建设,全面提 6 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增强体育育人功能,繁荣体育文化工作,建立文体协同育人机制。发展融合一体、稳定增长的体育产业形态。深度融入 成渝双城区域内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体系,体育产业总规 模达到 70 亿元,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2%及以上,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赛事运营和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宜宾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指标 分类指标名称单 位2020 年2025 年属性群 众 体 育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33.740预期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万人1.251.5约束性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89.291.5预期性体育社团组织个163300预期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2.8预期性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率%100100预期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100100预期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次/年600650预期性竞 技 体 育竞技体育激励办法/无建立预期性市级及以上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35预期性五年向省级以上训练部门输送 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人430预期性市级及以上体育特色学校个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