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780999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喜雨亭记》赏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轼喜雨亭记赏析 喜雨亭记 宋代: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

2、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日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行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大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战胜敌人侨如,便用

3、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其次年,才开头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顿。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乐,忧愁的人因此而快乐,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知了这件事,问他们道:“

4、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答复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答复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莫非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赏赐啊!这莫非又能遗忘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唱歌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宝,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设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气?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气。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

5、。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绩,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解释 志:记。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反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 扶风:凤翔府。 明年:其次年。 治:修建。 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 占:占卜。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弥:整、满。 雨,下雨。 乙卯:农历

6、四月初二。 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 相与:会聚。 贾:指坐商。 忭:欢快、喜悦。 适:恰巧。 属:同“嘱”,意为劝酒。 禾:谷子,即小米。 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饿。 滋:增多。 炽:旺盛。 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 斯:这些。 踢:赐予。 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全部的衣服。 伊:语助词,无意。 不:通“否”,意为不然。 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 冥冥:高远渺茫。 赏析 令人觉得惊奇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固然,假如仅仅是由于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

7、材,对文学史有所奉献尚缺乏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由于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很多令人品尝的地方。或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头即点明白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严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经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好玩。由于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

8、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其次件事,汉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终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颇为值得讨论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是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规律学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即好说很多,也简单让人承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其次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

9、,灾情就会是必定的结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轼笔墨的奇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月迷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愿。这里也同样如此。百姓们希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洁,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猜测,这里则是照实供应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的。够不够?“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

10、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缺乏,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感觉。这里我们要留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固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快,真不行同日而语,由于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

11、,而苏轼这里却是在照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晰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陈了。但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擅长翻空特别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何,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把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通幽,我们试想,或许这是连续写此雨的途径,但苏轼找到了,并不肯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

12、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生?加上这么一段,文章就显得非常充实,饱满,在比照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头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行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绩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虚晃一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一一默然,虚心地拒绝这一荣耀,多美丽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

13、,就让我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消失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消失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头,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许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留意之处。一、排比句多。比方第一段,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以示不忘,举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充实满意的

14、感觉。其次段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快场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也同样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文字上必需有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行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眼引人。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意思,它既照顾了开头,又给人很多的联想,值得我们留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常常消失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好?这里他绽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韵,“日”“力”押韵,“功“空”押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

15、美,然而是虚笔,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个亭子联系了起来,有唱歌的味道,所唱者依旧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题所在。 为什么古代关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却悄悄无闻,特殊是唐以后人文凋敝。是不是我们的人种退化了,我近来翻阅(唐代移民史),好像找到了局部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关中地区首当其冲,人口大量向东迁移,先经洛阳,然后到苏州扬州等水道地区。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但却是苏州人。但我们从其文学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陕人后裔的豪迈文风,范仲淹后来也多年在陕从官,报效桑梓。其实在唐末吴县(今日的苏州地区)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实不管是从西周之镐京到东周之洛邑;还是西汉之长安到东汉之洛阳;从隋炀帝迁都洛阳到武则天时期42年居住洛阳,关中地区到洛阳的人口迁移始终是单向的,并又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