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779389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舜发于畎亩之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舜发于畎亩之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舜发于畎亩之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舜发于畎亩之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舜发于畎亩之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舜发于畎亩之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舜发于畎亩之中.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舜发于畎亩之中 教材教法一、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舜发于畎亩之中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二)课文分析1第1段(1)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文句梳理: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

2、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孙叔敖举于海【海】在海边(隐居)。百里奚举于市【市】市井之间。(3)内容把握提问一:第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

3、个人有什么作用?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4)文段意思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2第2段(1)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文句梳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是】指示代词:这。必先苦其心志【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饿其体肤【饿】原来是形容

4、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空乏其身【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受阻挠。【乱】动词,扰。所以动心忍性【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动】使动用法,使动。【忍】使动用法,使忍。【性】音义同“心”。【忍性】就是壮大胆量。曾益其所不能。【曾】与“增”通假,增加。【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3)内容把握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

5、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4)文段意思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

6、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3第3段(1)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文句梳理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虑】思虑。【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作】创造。【色】面色。【征】观察到,检验。【喻】明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国内。【拂】通“弼”,辅佐。【出】国外。【则】却。(

7、3)内容把握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

8、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4)文段意思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4第4段(1)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文句梳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生】使动用法,使生。【死】使动用法,使死。【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3)内容把握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9、?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讲解: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4)文段意思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归纳中心思想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

10、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四)写作特点总结1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

11、”是全文的重点。2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五)总结实词虚词1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2一词多义国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国恒亡。拂不顺行拂乱其所为。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3通假字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4

12、虚词于从舜发于畎亩之中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而死于安乐也以凭以天下之所顺用来所以动心忍性(六)本文的论证特点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七)本文的句式特点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二、教学建议1让学生课下背诵全文。自己查找生字,并试着疏通文意。2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3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4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5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挖掘主旨,然后让学生试着讲讲。6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自己体会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7理解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情操,思考现代人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本文,说说人在担当重任前往往要经受哪些磨练?有何感想?自由发言。8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作文。体裁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