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各医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775361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家学说各医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各家学说各医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各家学说各医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各家学说各医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各家学说各医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家学说各医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家学说各医家.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家学说各医家1,孙思邈(一) 生平和著作孙思邈为初唐著名医家。其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两书各三十卷。(二) 学术思想1、 大医精诚论(1)其对学医者提出了要求。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2)提出了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2、 养生理论与方法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抑情节欲,反对恣情纵欲。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依时摄养内视、调气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的方法。食宜、食养和食疗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等力主茹淡,有深远影响。服食、服水养老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概括起来就是: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

2、事养生、药饵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养老3、 脏腑虚实寒热辩证4、 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1)集方剂之大成 (2)化裁发展古方 (3)组方配伍特色(三) 医学实践1、 杂病论治(1)中风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千金方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在外则属于“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治疗以驱散风邪 的古方如大小续命汤等。在内则明确指出劳心伤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重要内因,对内风发展有深远影响。(2)虚损孙氏强调内因,并概括为五劳、六极、七伤。治疗法则为: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劳则补子。(3)血证千金方认为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痈、有伤胃。备急、解毒2、

3、针灸学的发挥2,李中梓(一)生平和著作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著名的医家。其著作颇多,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伤寒括要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后三书合称士材三书。(二)学术思想1,化源论化源即是生化之源。(1)治虚证之化源 主要根据五行相生订法,即虚者补其母。(2)治实证之化源 主要根据五行相克订法,即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2,水火阴阳论水火不交为未济之象,在阴阳两气之中,李氏注重阳气,其认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这对时医的汲汲于滋阴,战战于温补提出 了异议,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1)水火宜交不宜分(2)养阳在滋阴之上(3)补气在补血之先(三)医学实践1,辩疑似证脉证相参大抵症既不足凭,当参之于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侯。2,治泻九法(1)淡渗李氏根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理论,对于湿邪为主的泄泻,以六一散、四苓汤、五苓散、五皮饮等渗利小便而实大便。(2)升提泄泻之病离不开脾胃,常因脾气下陷,中枢失于转输所致。因此,李氏列升提为第二法,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或以升阳除湿汤治风胜湿。(3)清凉实泻常因热淫所致,症见暴注下迫,口渴,小便少,脉洪数,治疗当用苦寒以清热。李氏常用戊己丸、承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以热者清之。(4)疏利痰凝、气滞、食滞、水停等都有碍脾运

5、,也可令人致泻,因此祛痰、理气、消积、逐水等法被李氏统称为疏利,此乃通因通用之法。(5)甘缓对于泻痢不止,又有急迫下坠之感者,李氏则佐以甘药,取其甘能缓中培土,故常在方中加入甘草等药,此乃急者缓之之义。(6)酸收如泻下日久,往往导致统摄无权,精气耗散而不收,故常用酸味之品以收之,方如乌梅丸等,此乃散者收之之意。(7)燥脾燥湿培土实为治本之法,若脾气不足者,治以四君、六君、参苓白术散等,湿胜困脾则脾胃散主之,湿胜阳微宜理中丸合平胃散。(8)温肾以四神丸、八味丸、金贵肾气丸治之,为久泻治本又一要法,寓有虚则补其母、寒则温之之义。(9)固涩方如赤石脂禹余粮丸,此乃滑者涩之之义。3,治癃闭七法(1)清

6、金润肺车前 紫菀 麦冬 茯苓 桑皮等(2)燥脾健胃苍术 白术 茯苓 半夏 (3)滋肾涤热知母 黄柏 玄参 地黄 泽泻 茯苓 通草(4)淡渗分利茯苓 猪苓 通草 泽泻(5)疏理气机枳壳 木通 橘红 (6)苦寒清热上焦用栀子黄芩 中焦用黄连芍药 下焦用黄柏知母(7)温补脾肾金贵肾气丸或八味丸,补中益气汤,独参汤,3,钱乙(一)作者生平钱乙,字仲阳,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选择/判断)(二)学术思想:1,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蒸:就是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理变化)

7、2,小儿病证的诊断方法:首先归纳出儿科六种常见脉象:乱、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提出“面上证”和“目内证”。(1)“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2)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如上述部位出现赤色,则知某脏热证,而随证 治之。(3)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即根据目色光彩诊断五脏虚实寒热。3,确立小儿五脏辩证纲领:五脏的主证: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是指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4,调剂制方的特色:用药

8、务实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三) 医学实践1,钱乙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选/填)(1)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泻心汤主治;心虚热,生犀散主之;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2)肝实热,泻青散主之;若肝肾俱虚则用地黄丸滋水涵木。(3)脾实热,泻黄散主之;邪热伤脾,用玉露散;若脾气虚 ,则用益黄散;(4)肺实热,泻白散或甘桔汤主之,肺有痰热,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肾虚用地黄丸补肾。2,“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肾实是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3,论疮疹的经验:(1)病因多系“外感天行,内蕴热毒“,”疮疹属阳,出则

9、为顺“(2)治疗原则:”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宜解毒“ ,代表方: 紫草散。4,论之惊风的经验:太平圣惠方首先将惊风分为急惊、慢惊。(1) 原因:“急惊“除受大惊外,还有高热”慢惊“主要是吐泻等病后,脾胃虚损所致。急惊风的病理归为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慢惊风的病理归为脾虚无阳。故前者证型为“无阴”,后者证型为“无阳”。(2)治疗:急惊风以”急惊合凉泻“;慢惊风以”慢惊合温补“4,刘完素(一)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二)学术思想:1,脏腑六气病机说2,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火热与寒的同化“火极似水”真热假寒),五志过极化火。3,亢害承制4

10、,玄府气液论:(1)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刘完素认为“玄府”不仅是专指汗孔而言,且不唯独具于人,他认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也”“气道出行之腠道纹理”。他将人体各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的论述了玄府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为“气液宣通”。(2)”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3)“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宣、通、清法,辛、苦、寒药)(三)医学实践:1,治热病善用寒凉。表证: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表里同病:宣通怫热郁结为主;里证:下

11、法2,精于辨证,合理用药。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中风:内风火盛;“火归水中”地黄饮子。4,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下痢:“凡下痢皆脾胃受湿”外因:风寒湿热,重视风湿热而轻于寒。“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5,张从正(一) 作者生平:字子和,号戴人,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二)学术思想:1,论病首重邪气: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3,血气贵流不贵滞:治疗疾病以驱邪为要;创造性的运用汗法来治疗腹泻,通过汗法调和营卫,疏通气血以取效止泻。酒病(汗法)。(三) 医学实践1,祛邪三法:(1)汗法: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

12、方法,都属于汗法。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之外,(多选)“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汗出一、二时为佳,中病即止)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张从正认为“出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血热壅滞导致头目病变。刺血注意事项:穴位禁忌:后顶、强间、脑户、风府;明确分经:经络气血之多少而决定是否刺血。(2)吐法:适用范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先予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3)下法:适用范围: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2,食疗补虚:张从正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3,情志疗法:张从正对内经“惊者平之”作了新

13、的解释。(不是完全利用五行相胜理论,而是先明确病因,继而模拟病因,使之习惯而消除惊恐。)移情胜病。6,张元素(一) 作者生平张元素,字沽古,金代易州人。今存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实用药式沽古家珍(师法仲景,受刘完素影响)(二)学术思想1,总结脏腑辨证理论2,探讨遣药制方理论,【对药物方剂学的贡献】(1)药物的升降浮沉 即从阴阳中 又可分阴阳,说明气薄者未必尽升,味厚者未必尽降。(从气味中分厚薄,四气五味不是张元素所创)(2)发挥药物补泻理论,制定药类法象 风升生 热浮长 湿化成中央 燥降收 寒沉藏(3)以内径五脏苦欲理论阐发苦欲补泻(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 张氏认为,制方应注意“各经引用

14、”,若药有向导,则甚效速,其效专,其力宏。(5)六气内淫制方大法。(6)用药要旨3,注重扶养脾胃张氏治病十分重视扶养脾胃,曾有“养正积自除”7,李杲(一)作者生平: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寒惑论兰室秘藏等(二)学术思想1,论述脾胃(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在论述脾胃之气上升的同时,还注重胆气的升发作用(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虚弱的原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2,阐发内伤热中证(1)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2)症状: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的两大症候群,可作为整个内伤热中证症状分析之总纲。(3)治疗: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

15、火热,这是他治疗内伤病的基本法则,亦即著名的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还创制了升阳散火汤,制当归补血汤。 8,朱震亨(一)作者生平: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其著作为: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二) 学术思想1,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全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2,相火论(1) (常)相火之常为生命动力 相火寄存于肝肾二部,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2) (变)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引起相火之原因人之请欲无涯。3,阴升阳将论(三)医学实践1,创制滋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