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77272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有的微生物可使人和动植物得病,而另一些微生物又可直接用来治病,如乳酸杆菌制剂乳酶生治疗腹泻。有的微生物产生一些有用的物质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如酿酒,发酵以及抗生素生产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至为密切,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汉在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人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只有少数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则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菌。排在前面的小而低等,排在后面的逐渐大而高等,本课程只介绍三类。如图71所示。一如图72所示。1如图74所示。大部

2、分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如大肠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每20分钟就可繁殖一代,若保持此速度繁殖10小时后,一个细菌可以繁殖10亿个(即10小时繁殖=6010/20=30代,230=1.07109)。细菌繁殖虽然如此迅速,但它是受各方面因素所制约,决不能无限制地繁殖下去。如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计算菌数,以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座标,时间(小时)为横座标,绘出一条曲线,称为细菌生长曲线(图75),从曲线上看,细菌的生长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迟缓期(适应期)、生长期、稳定期、死亡及衰退期。第如痢疾杆、霍乱弧菌等。细菌外毒素有以下特点:毒性强,如纯化肉毒杆菌外毒素结晶1mg可

3、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4mg,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10-6mg,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10-3mg。对机体组织有选择性的毒性,如白喉杆菌外毒素主要抑制蛋白质合成,特别是影响肽链延长,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破伤风外毒素主要毒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所属肌肉的痉挛强直。具有抗原性,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有抗原性,即以外毒素刺激机体可产生大量的抗毒素,抗毒素能中和外毒素使其无毒。外毒素用甲醛处理后,脱毒变成类毒素,但仍保持抗原性。三细菌的侵入门户病原菌都必须侵入机体的适当部位,方能致病,这种适当部位称为细菌的侵入门户。例如破伤风杆菌芽胞侵入

4、深部创伤,才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经口吞入,则不发病。反之,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只有经消化道侵入才能引起肠道传染病。又如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是经呼吸道传染;乙型脑炎病毒是由蚊子为媒介叮咬皮肤后经血流传染。但也有些病原菌的侵入门户不止一个,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既能由呼吸道传染,又能从皮肤创伤、消化道传染。四细菌的感染类型病原细菌引起的传染病,都要经过一段潜伏期才能发病 。传染的发展与结局要视病原菌毒力的强弱和机体反应性不同而有所差异,若机体的抵抗力能将病原菌限制在局部,则为局部感染,若局部病灶向全身扩散而成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体

5、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称为菌血症。从该患者的血中能检出病原菌。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称为败血症。毒血症(toxaemia) 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毒血症。此种患者有中毒症状。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即细菌通过血流到其它组织或脏器(肝、肾、肺处),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患者有中毒症状。带菌者(carrier) 当机体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病原菌可能在机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即处于带菌

6、状态,称带菌者。例如伤寒、白喉等病后常有带菌者。带菌者一般不被人们所注意,故在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上是重要的传染源。第五章 常见污染药物制剂的细菌常见污染药物制剂的细菌是一些生命力较强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以及一些霉菌等,抵抗力弱的细菌一般不易造成污染。1葡萄球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不同种的葡萄球菌具有不同的颜色,根据菌落所呈现的颜色命名,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等。金葡萄菌是致病菌,可引起局部感染,如疖、脓疡、痈、伤口感染,也可引起化脓、肺炎、败血症和骨髓炎等,食物或药物被葡萄球菌污染后,可使食用者引起肠炎。2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大肠杆菌侵入

7、人体某些部位,也可引起相应的感染,如胆道炎和尿道感染常与大肠杆菌有关。大肠杆菌是常见的药物制剂污染菌,由于常在粪便中存在,因而它的污染往往标志着粪便等污染(或卫生很差),污染后可使制剂变质。3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绿脓杆菌为致病菌,肠道中可引起肠炎,在创口上引起化脓性感染,侵入内部器官可引起中耳炎、泌尿道感染、肺炎以及败血症、脑膜炎等。绿脓杆菌侵范眼部可致失明,绿脓杆菌是一种重要的制剂污染菌。4枯草杆菌 常污染制剂,侵入眼部可引起结膜炎。另外,酵母菌可使糖分药液产生有机酸,霉菌可使食物以及中草药等霉坏,受这些菌污染的制剂均易酸败变质。第六章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下外界环境

8、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适宜的外界环境,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环境不适宜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也随着改变,引起微生物的变异或抑制,甚至死亡。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检查产品中有无细菌的存在,有助于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即利用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不利因素。抑制或消灭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本节着重讲述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不利因素。1温度和化学因素 温度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很大,将在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中讲述。2PH值 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如表所示。PH值对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酸性条件碱性条件微生物生长情况PH=67生长最繁盛

9、PH=46PH=79生长良好PH=34PH=910略受抑制,尚能生长PH=23PH=1011生长受严重抑制PH1.5PH12不能生长3湿度 湿度可以促使细菌生长,特别对于霉菌繁育更快,因此防止湿度过大对于避免染菌霉败有一定的作用。4渗透压 微生物的细胞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可以透水,但对于其他物质的透过则有选择性,低渗药液可使细胞膜膨胀,但高渗药液可使细胞内水分渗出而处于脱水状态,所以一般微生物在浓盐溶液或浓糖溶液中不易生长繁殖,就是由于细菌细胞内水分渗出而脱水的缘故(单糖浆不长菌)。第七章 微生物杀灭方法一有关的概念。1灭菌: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使之完全无菌。2消毒:是指仅仅

10、杀灭病原微生物,使之不成为传染源。3杀菌:地指使用化学药品或物理因素,对微生物在短时间内起杀灭的作用。4抑菌:即抑制微生物繁殖体的生长及其繁殖。5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6无菌:指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二物理灭菌法。物理灭菌法,是指利用高温或其他方法,如滤过除菌,紫外线等杀灭微生物的方法。1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是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分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两种。火焰灭菌法:是利用火焰的高温,使微生物及其芽胞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亡,以达到灭菌的方法,一般用于器具及手术刀具的灭菌。干热空气灭菌法:是利用热的辐射和灭菌器内空气的对流来传递热量而使微生物及芽胞死亡

11、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和金属制品用具等,以及油脂类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如油,蜡及滑石粉等。三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是利用饱和水蒸汽或沸水来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是广泛应用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机理:是因温热能使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1 水及热对卵蛋白的影响水% 温度() 结 果50 56 凝固25 80 凝固6 145 凝固0 170 凝固并氧化2饱和水蒸汽压力与温度的关系温度() 绝对 表压(Mpa) 常用 压力(Mpa) 灭菌时间(分钟)100 0.1033 0 105 0.1232 0.02 110 0.1461 0.04 115 0.1724 0.07

12、30120 0.2024 0.1 20125 0.2360 0.14 15热压灭菌法热压灭菌法,是指在高压蒸汽灭菌柜内,利用超过一个大气压饱和水蒸汽的高热能和穿透力的性质,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特点: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控制。适应:耐热药物及其水溶液,工作服、器具等物品的灭菌,为输液剂常用和首选的灭菌方法。热压灭菌法注意事项(1)必须将箱内的空气排净,否则压力表所指示的压力是箱内蒸汽和空气二者的总压。而非单纯蒸汽压力,结果压力表所指示的压力与应达到的温度不符。必须采用饱和蒸汽,防止形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往往使温度上升而压力不变,其作用只相当于一种高温的气体所产生的干热,失去了饱和蒸汽的性能

13、,达不到应有的温度,空气携带热能的能力又低于蒸汽,在有空气存在时穿透力也较小,所以使灭菌效果得不到保证。见表7-6和表7-7所示。(2)灭菌时间必须由全部药液温度真正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在开始升温时,要求一定的预热时间,对不易传热、包装体积较大的物品或灭菌装量较多时,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并应注意被灭菌物品在灭菌箱内的堆放位置,以免影响灭菌效果。(3)掌握好预热和冷却时间,一般体积大的容器(大输液),灭菌完毕开始冷却应先放气降压,降压不宜过快,因为容器中的溶液可能仍高于100,如压力骤然下降容易将瓶塞冲出,封固的容器(如输液瓶)也可能因内外压力不等而爆炸,降温操作要表7-6压力、温度与空气排

14、出量的关系压 力排出空气灭菌箱内实际温度磅/平方英寸Mpa全部2/31/21/3未排出50.034108.8100949072100.068115.610910510090150.105121.3115112109100200.136126.2121118115109250.178130.5126124121115300.220134.6130128126121表7-7干热与湿热空气对微生物作用的比较死 亡 时 间90干热空气90湿 热 空 气相 对 湿 度20%40%60%80%白喉杆菌24小时2小时5分钟2分钟2分钟痢疾杆菌3小时2小时2分钟2分钟2分钟伤寒杆菌3小时2小时2分钟2分钟2分钟大肠杆菌4小时3小时2分钟2分钟2分钟葡萄球菌8小时3小时2分钟2分钟2分钟适当,并应结合冬夏季节室温情况而定。(4)应定期检查灭菌箱内温度的准确性,除定期由仪表部门检查外,还应检查各部位灭菌的均匀性,检查方法:留点温度计 结构原理与体温表相似,温度下降时,水银收缩,因温度计毛细管底部有一空隙,使水银断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