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77148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 卓秀玲联系电话:15878286809 邮编:546100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更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大胆创设情境,让学生觉得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尝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一、 走出课

2、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如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学生发言极为激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

3、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二、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会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

4、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快捷方法。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

5、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事物。 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颜色、形状。很多同学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过,书上写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指那个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很难理解,于是课前,我特意取了些爬山虎,分别发给每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实物,看看,读读,指指,说说,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指哪个位置,作者为什么说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 四、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同时通过绘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蕴的理解,利用美术手段促进语文教学。这也是把美术课请进语文课堂、进行科学渗透的新尝试。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许多写景抒情诗和写景散文本身就是很美的

7、图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就是一首题画诗。譬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老舍的草原等课文都是采用这种绘画形式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画文中之景前必须充分理解课文,明确景物的位置、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善于运用绘画技法,生动形象的把景物摹写出来,事实证明,这种学科渗透教学甚佳,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通过音乐,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音乐,创设不同的情境。我在教“武术”时,创设了“小小精武馆”的情境,在全体小徒弟跟着师傅学武时,播放“中国功夫”的背景音乐,小徒弟们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练得很卖力。又如:如在讲完“后蹬跑”一课后,学生们都累了,很难再进行其他活动,这时我适时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打开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机,随着汩汩的河水声传入学生的耳朵,有学生叫了出来“水,流水呢!”“是的!这是一条清凉的小河,可惜河上没有桥,想过河得自己搭桥,现在就让我们大家自己动手,“搭桥过河”怎么样?” “好!”学生们一致同意。就这样,在紧张、欢乐的气氛中,“搭桥过河”的游戏开始了,直到要下课了,学生们还闹着不肯结束。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