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76737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提要21.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22.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2.1应强化其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22.2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22.3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32.4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来支撑。3.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4.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平台5.结束语6.参考文献10提要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2、,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等特征。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大缩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前提。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我国技术落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在农业生产方面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现代化投入资金来源是努力目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享受WT0成员无歧视贸易待遇,

3、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规范“渠道”。总之,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更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国应在技术、制度、观念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适合其特性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2.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项目可以引进项目。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积极地适应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农村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只有用新观念去开拓农村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1应强

4、化其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第二,示范引路,榜样带动。农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从众心理,同时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求实惠意识,所以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大家跟着学、跟着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势。第三,基层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找项目、筹资金,为农民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除此

5、之外,还要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农民学技术、学本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找出适合本地和自身特点的致富门路。2.2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这样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应该在体制、指导思想、人才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以生态农业作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农业发展要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的技术道路,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

6、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2.3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能否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等形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

7、人员的素质;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2004到2010年,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培训种养专业户100万人,提高他们运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培训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400万人,

8、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培训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提高他们适应从业岗位的技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发挥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成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创办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未升人高中阶段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一定期限的义务职业教育。支持农民、农技人员到国外培训、研修。 建立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由教

9、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合作的工作体系。各县(市、区)要加强对这项工程的组织领导。各级财政要设立培训工作专项经费。省里从2004年开始,安排“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欠发达和海岛县(市、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补助。各类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加强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增强集聚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支持强县、强镇更快发展,扩大中心镇经济管理权限,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创的良好环境。 加快农村劳

10、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心镇建设和中小企业联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水平,促进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订单”培训,积极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进入企业。对吸纳当地劳动力成绩显著的企业,各级政府要给予支持和表彰。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和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坚决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进城农民

11、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的职责。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明确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切实解决好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2.4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来支撑。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人为主导、社会投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人体系。各级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技术

12、、产品、设备出口的新途径。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效力。3.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根据我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六种农地制度安排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户经营加“大稳定、,小调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被中等发达地区广泛采用。第二种类型是“两田制”。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13、,一些农户因此愿意放弃部分或全部土地。当地政府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招租。与第一种类型一样,农户对其所拥有的地块的权利缺乏稳定的预期。第三种类型是以苏南为代表的机械化集体耕作方式,这一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模糊了农户与土地之间的权属关系;第四种类型是“生不增、死不减”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已在贵州全省推广,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耕地承包期五十年不变,非耕地承包期六十年不变。是在集体所有制下最具个人化特征的农地制度。第五种类型是以温州为代表,土地调整微乎其微,但土地租赁市场非常活跃,土地集中程度不亚于苏南地区。第六种类型是以广东南海县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制。在土地股份制下,每个农户拥有一定的集

14、体土地的股份,但此股份并不具体对应某一相应的地块。这样,集体所有的土地又被量化到该集体每个人名下,但量化到个人之后并没有对经营规模的扩大形成约束,因为集体可以将土地统一发包给当地或外地的农民。土地股份制是解决土地的法律所有与土地的占有和经营之间矛盾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最多、但对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十农户”为代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的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国政府必须摈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

15、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上。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基本完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着手建立起农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在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的今天,许多农民依然没有长期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现有土地承包制度下,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区分,对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缺乏明确介定。按人均包的承包制及其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户土地的分散和细碎,直接影响了农户对土地的投入和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合法权益仍然得不到保护,分配不公、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依然存在,工业挤压农业现象缺乏治本之策,农村乱收费现象缕禁不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广大农民企望已久的农业保障制度遥望无期。由于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农民谈判地位低微,造成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使农业生产承受着巨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