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762310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戴星翼:以健康城市化缓解环境矛盾2009-10-12 00:34:32 来源:人民网 编辑:邹莉 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戴星翼经济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的政策研究。近年来主持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水专项”中的“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战略”、“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估体系”,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上海市循环经济白皮书研究”,以及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其他课题几十余项。主要专著包括环境与发展经济学、走 向绿色的发展、

2、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安全等几十部。 发展航道上的明礁暗滩 当前,我国一方面存在着今后的发展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则面临碳减排、环境污染、耕地流失等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来自所有这些因素的压力会继续增大,也更有必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着很高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在9%以上。在三十多年中保持如此快的速度,在各国的发展史上几乎找不到先例。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是:其一,任何正的增长速度,到一定的时间节点上,都会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态势。然而,在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存量的增大,维持同样增长速度所

3、需的增量也越大。其二,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同时也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了维持一种明显高于由内需拉动的增长速度,庞大的增量要求需要通过庞大的新项目来获得满足。于是,已经可以看到的是,在我国,各地政府越来越依赖大型建设项目,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重型化。 事实上,当前形势下如果不依靠大项目拉动,想在短期内逆转或缓和经济下滑的趋势有着很大的难度。但这也正是问题关键之所在。自党的十四大提出“两个转变”以来,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迄今为止,这种转型还正在进行中。在思想上和制度上,我们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在此情形下,诉诸钢筋水泥依然是保增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但钢筋

4、水泥的发展模式已经使我们付出了代价。2002至2006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2,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急速上升。我国耕地数量在招商引资和各地新城建设的浪潮中不断缩减,中央为此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目标。各流域的水污染持续加剧,严重影响到生产以及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此外,我国还不得不忍受昂贵的石油和铁矿石价格。从各方面看,资源环境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制约。正因如此,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当前如果仍然持续以“起吊机经济”保增长,可以预期,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会因此出现反复。 梳理一下,当前,我国一方面存在着今后的发展动力问题,另一方面

5、,则面临碳减排、环境污染、耕地流失等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来自所有这些因素的压力会继续增大,其相互关系会更为纠结,也更有必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以城市化为发展的基本动力 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的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而在这一发展与奋斗进程中,城市化应该在今后的几十年始终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提供内需持续动力的主引擎。 能够真正为我国带来长远发展动力的,必然是由人的发展带来的需求:基本的、非歧视的和全覆盖的医疗服务、养老保障、教育和培训机会,体面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的国民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激发的全体国

6、民的创业、创造和创新积极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的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而在这一发展与奋斗进程中,城市化应该在今后的几十年始终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提供内需持续动力的主引擎。但此处的城市化,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是一种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过程。 推动全面而系统的城市化,对我国而言,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是在发展的效率上。城市相比农村,有着更高的效率。相比一般城市,中心城市有着更高的效率。如果弱化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上讲会造成资源配置范围的割裂,并由此造成效率的损失。显而易见,效率上的损失意味着创造同样的人类福利需要较多的

7、资源,因而对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推动城市化,能够使农民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国家在反贫困上的投入也会更有效率。由于城市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国家也会更有能力投入于农村,增强城市反哺的力度。 其次,工业化过程之所以对城市化产生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道路、通讯、上下水道、垃圾处置和污染治理,都要求工业和居住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否则,这些设施的投资会是无效的,而投资的无效本身又会抑制投资。之所以农村简单仿效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行的,原因就在于此。小城镇之所以难以拥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出于同样原因。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公共设施。它们向广大市民提供的公共

8、服务,是散居于农村的群众不可能获得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广大农村,按照城市乃至中心城市的标准配备这些公共设施,因为效率上不允许这样做。但是,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出发,给予农村群众以城市化的公共服务,又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之奋斗的重大目标。这一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城市化来消除。 第三,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考虑,也应该尽可能地推进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居住和生产场所的移动,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化过程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但收入增量并不必然或同步地使生活质量提高。在传统的农村社区,人们将“生产”的概念局限于物品生产,而服务主体上是通过家庭的自我供给和邻里亲缘网络的互助提供

9、的。在就地工业化方式下,当富起来的农民仍居住在传统农村社区时,其观念、行为和亲缘网络依旧,因而生活方式的转变非常缓慢。在这样的条件下,商业性服务业是很难成长起来的。只有在城市化之后,原有家族和邻里关系淡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才会随之转向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这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才会达到与国外类似的水平。 再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利于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这种生态效益来自各个方面。第三产业总体上以较小的投资、能耗和物耗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有较强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缓解人口压力对国土系统的消极作用是有利的。第三产业以较低的能耗和物耗,以及较少

10、的污染创造较大的GDP,从而能显著降低单位经济增量的产污系数,直接有利于污染控制。 当然,真实的城市化拉动经济的路径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理解。直观上,城市化会导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要求庞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但从内需角度看,这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来自民间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一般而言,迁移本身的消费会非常可观,每年数千万人由此造成的市场需求难以估量。迁入者与在原住地相比,生活方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不仅包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还会导致对商业化服务的需求增加。部分迁入者会有在城市开业和创业的需求。 此外,城市化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为城市注入活力。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已步入后期。

1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城市人口的老化会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有效缓解其负面作用的基本途径,就是吸收农村相对年轻的人口进入城市,向城市补充劳动力,引入更为吃苦耐劳、发愤图强的创业人口。当然,由此可能会导致农村的空心化和活力丧失。但我国城乡经济活动的效率差距大致在4倍以上,换言之,劳动力进入城市能够导致明显的效率改进。在此基础上,由城市反哺农村会优于二元结构下的情形。 总之,城市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内最强大、最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但该过程是否会受到资源环境因素的严厉制约,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城市化的资源环境损益账 从根本上讲,自然保护就是要将尽可能多的国土从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划出去,不允许人

12、口进入,解决人类过度挤占野生生物生存空间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点,城市化是唯一的出路。 城市化,常常成为人口压力论者的批评目标。有人会称城市为“寄生的”系统,因为城市需要外界输入的能源和物质,并依靠外界处理其废弃物。更多的人在列举环境生态问题时,总是将城市作为一种问题。诸多文章中会有“随着城市化,环境变得怎样怎样”的陈述。人类的整个资源环境历史表明,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对于解决问题是毫无帮助的。 人类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基本出路正是城市化。这样说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首先,为了保护土地和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必须将自己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从根本上讲,自然保护就是要将尽可能多的国土从人

13、类经济活动范围划出去,不允许人口进入,解决人类过度挤占野生生物生存空间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点,城市化是唯一的出路。一般而言,城市在土地使用上比农村有效,大城市比小城镇有效。所以,各种逆城市化的,或主张发展小城镇的思路,至少从土地和生态保护的角度是不合理的。 城市化之所以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还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较高。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纳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往往因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而变得有效。因为基础设施的有效,也因为城市经济活动的效率较高,城市能够建设并长期运行这些设施。也就是说,如果污染不可避免,那么,将污染集中起来加以治理,显然优于分散治理。同样的生活垃圾,我国农村或城镇往往

14、采取不处理或权宜处理的方式,这些方式其实只是分散污染与集中污染的差别。我国污水处理厂中三分之二以上运行不正常或基本闲置,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城镇的经济效率难以支持污染治理的成本。 较为复杂的是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观察。首先,与那些没有工业的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的空气质量确实较差,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其次,不能忽视城市化对减少空气污染的积极作用。城市交通发达,人员和物资的运动空间距离较短,因密度较大导致电力输送的消耗较小,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能源的节约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当然,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的排放损失另当别论。最后,多数城市在减少大气污染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如优化交通系统、优化城市布

15、局、优化产业布局、减少对轿车的依赖、减少交通拥堵等。对于我国来说,煤的清洁利用更是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路径。 在能源上,城市化毫无疑问会增加我国的能源消费。但这笔能源账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如果我们承认,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发展的权利,中低阶层尤其是广大农村人口拥有着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权利,那么,以下两种情景中哪一种更为节约能源是不言而喻的:一种情景是就地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让农村人口保持现状,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扩散至农村。让广大农民在农村享有城市居民同样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务。另一种情景则是让农村人口的主体进入城市,使之在城市参与现代化进程并共享发展的成就。显然,前一种情景

16、成本太高,与之相关的能耗也太高。而后一种情景可以说是必然之路。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化依然是更节约能源的一条途径。 追求健康的城市化 所谓健康的城市化,首先是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发展自己。其次,从能源角度看,健康的城市必须有着很高的能源效率,必须能够在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将城市能耗最小化。 所谓健康的城市化,首先是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发展自己。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先进,农村更不意味着落后,工业区边界的推进和农田的退缩并非天然正当的。的确,如果单纯依据经济效率,则自然用地必然比不上农用地,而农用地又必然比不上工业和城市用地。但所有这一切,只是自然和农业需要被保护和反哺的理由,而不是城市无止境地侵蚀农村的理由。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的价值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增加。一个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