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75968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微课稿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分析,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爱国之情和深深的英雄之慨。2、掌握分析典故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怀古诗的能力。 二、学习方法:预习中成诵,感悟中生成三、 学习过程:(一)预习诵读:正确断句、正确理解字词的读音和释义。(二)微课部分: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借怀古来伤今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在抒发对国家、民族、人生、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时往往受诗词的字数限制,再加上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些话不便明说,所以他们只好用古代的人事加以影射。1、 题解大家先看题目,“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

2、北固亭”是地名,即登临地点。(“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是指所写内容。诗人怀古咏史多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抒发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感慨,这类诗多用典故。诗人臧克家说过“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2、 词中有哪些典故?作者的用意何在?首先,我们来找一找这首词中的典故。上片有2个典故: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下片有3个典故:元嘉是关于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还有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全词一共

3、提到5个人,有人认为所提人名过多,而词综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词味。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保卫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前人事业后继无人,这里就暗含对南宋统治者不满。“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操,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讥讽其

4、苟安求和,表达出担忧当前局势、期望恢复中原之情。“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象征历史风云。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这几句,突出萧索、凄凉之象,言外有江山寂寞,时事消沉之意,真是让人“发端便欲涕落”。刘裕(寄奴曾住)。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但他却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功业。词人用刘裕以寒微出生建立赫赫功业的古事来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想当年” 三

5、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的气势声威对比南宋苟安偷生,便流露出词人对庸懦统治的不满。联系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面对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应该别有一番意味: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了。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刘义隆草率出师伐北魏,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赢得仓

6、皇北顾”:写他北伐的结果是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宋文帝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有 “北顾涕交流”的诗句。辛弃疾借这个典故咏叹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兵败之事。进而告诫韩侂胄不可忘了历史的教训,不可草率出兵。也表明了作者的正确主张: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出兵北伐。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在江西乡下赋闲20年。宰相韩侂tu胄zhu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

7、固在朝势力。而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辛弃疾,将他贬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当年又有多少英雄往事,我们一起看看视频。观看辛弃疾的简介视频,或口述。(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

8、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

9、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拓跋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的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而忧患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这其中也暗含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忆烽火岁月,悲百姓松懈,叹朝廷无能。)刘裕北伐的气势声威、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张皇失色、百姓在异族统治下的麻木松懈和词人四十三年前经历的烽火此时都一一浮现在他北望的烟尘中

10、,词句可谓“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被廉颇仇人重金贿赂,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其中“顷之三遗矢(即屎)矣”句用在词中不雅,所以只取“尚能饭否”,把这个典故净化了。)辛弃疾以廉颇自况,表现出自己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

11、,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词综说“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词人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也饱含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而这也正是全诗的主旨。3、 小结本词的主旨这首词通过怀古,借历史兴亡的陈迹和40多年亲身经历,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和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渴望山河统一的热切愿望和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爱国之情。总之,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孙权、刘裕、刘义隆,都映射当时的南宋天下。人们忘记战败历史不是词人简单的咏叹今天,而是伤今!所以,这首词的主旨在怀古伤今。它流露出词人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深深的英雄之慨。正所谓“怀古伤今以词论政,题为怀古止在伤今”(三)学生质疑和解答。(四)拓展作业:辛弃疾用典功力极强,课后找几篇辛弃疾的其它词作,再次体会其用典的妙处,和词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四、设计反思:我们还要总结方法,提高赏析古代诗词中的典故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能力。赏析用典手法,我们第一要弄清史实,即对于作品中所涉及的古人或古事要有一定的了解。第二要体会意图,即古人或古事与现实或诗人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第三要领悟感情,即诗人想借助这些历史事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哈密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蔡世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